[发明专利]一种车辆驻车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51177.1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东;杨波;于海武;李开霞;王永;蔡敏;姜华;贾来平;王建;陈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7/08;B60T8/78;B60T8/17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制动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驻车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系统包括行车制动系统和驻车制动系统,行车制动系统称为脚刹;驻车制动系统称为手刹。传统的驻车制动系统装置一般包括手刹车控制、传动和制动器三个部分,属于纯机械式操作。目前,国内车辆驻车制动装置绝大多数采用手刹制动装置,手刹驻车制动装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手动驻车制动装置机构庞大,占用了有限的车内安装空间,汽车坡道起步时,操作过于复杂,对一些新手更是难以操控从而导致汽车溜坡等现象;另外,手刹制动装置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制动拉锁中的钢索发生机械变形,制动装置可能因此难以获得足够的制动力来进行安全驻车,存在安全隐患;且手刹制动时,驾驶员习惯于无论在何种驻车情况下都施加最大的制动力以确保安全驻车,这对机械部件会产生很大的磨损。
随着电子科技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汽车电子线控技术的发展。同时,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于出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原有的装置和功能已不能满足要求,继而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化成为了不可阻止的发展方向。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舒适、安全兼智能化于一体的车辆驻车制动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驻车制动系统,且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驻车提供所需要的最佳制动力,有效减少了制动卡钳的机械磨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驻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车辆状态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单元,以及输入驾驶员操作指令的信号输入单元,信号采集单元和信号输入单元输出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后调控执行单元使得车辆制动钳对制动盘进行夹紧或释放操作。
进一步的方案为:该制动系统还包括第一、二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第二电源单元与信号输入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组合构成电连接,第一电源单元与信号采集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组合构成电连接,信号输入单元输出信号至第二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二控制单元将分析的结果输出至第一控制单元以及调控第一电源单元的启、闭状态,第一控制单元接受信号采集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输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调控执行单元使得车辆制动钳对制动盘进行夹紧或释放操作。
该制动系统还包括对车辆驻车状况进行显示的显示单元,所述的显示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进行数据交换;信号输入单元为为控制面板设置的一可进行按压和拉拔操作的电子按钮构成,显示单元为电子按钮上设置的指示灯构成。
执行单元包括驱动制动钳对制动盘进行夹紧或释放操作的制动电机,调控制动电机正转、反转的继电器,以及调控制动电机供应电流大小的PWM波控制电路,制动电机由PWM波控制电路与第一控制单元构成电连接。
信号输入单元输入的操作指令信号包括执行和解除驻车指令信号、车辆后轮防抱死指令信号、车辆动静态检测指令信号;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信号包括车辆车速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后轮滑移率信号、车辆点火开关信号、制动电机供应电流信号、车辆加速度信号。
通过在车辆上设置上述系统,其可取的如下有益效果:
(a)整体结构设计紧凑,体积小,安装方便,节省了车内有限的空间,降低了开发成本;
(b)整个系统采用电信号进行操纵,系统响应快,提高了系统的实效性;
(c)系统的控制部分与机械部分之间采用电线连接,没有机械部件的连接,维护方便;
(d)系统的智能化操纵,有效的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了驾驶难度;
(e)系统预留了部分控制接口,通过这些预留的接口可以实现与汽车其它电子控制系统进行功能互补,促进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一体化控制;
(f)在行车制动系统失效后,系统可发挥紧急制动的功能,使车辆安全驻车,提供了一种车辆安全保障;
(g)系统采用双微控制器模块和双电源模块,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功耗,节省能源;
使用上述系统,具体操控的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11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