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2596.X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7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刚;万红亮;郑展骥;方乔;铁文君;肖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02 | 分类号: | E01C1/02;E01F15/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琳萍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区 干线 公路 交叉口 交通安全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法,采用该设计方法保障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的行车安全。
背景技术
山区干线公路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复杂,交通安全设施缺乏,是交通事故多发点。对于山区干线公路而言,交通流整体不大,因此多为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研究表明两个T形交叉口的事故率之和约为一个十字形交叉口的43%,将十字形交叉口改建为T形交叉口是无信控交叉口的改善方法之一,因此T形交叉口是最普遍的山区交叉口设计形式。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包括:1)主线公路等级高、车速快,交叉口位置和形式不易被驾驶员发现;2)被交路车速快,在地方驾驶员缺乏交通安全意识(缺少让行意识),被交路交通流快速出入主线,对主线交通造成极大干扰;3)路侧防护差,受经济与自然条件限制,全线设置高等级防护(如波形梁护栏)成本过高,一般采用防护能力较差的砌体结构;4)另外,路权不明、视距不足、安全设施缺乏、渠化设计不完善等都是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
现有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控速、诱导、路侧防护设施设置不足。现有山区T形交叉口事故形态主要为撞固定物及冲出路外,事故原因为超速及驾驶员疏忽大意,其道路原因是交叉口安全设施设置不足,难以达到显示交叉口位置、形式以及合理控速、路侧防护的功能。交叉口位置和形式显示方面的安全设施主要包括线形诱导标、突起路标、轮廓标等,考虑到建设成本以及维护保养的问题,绝大部分T形交叉口缺乏此类安全设施。
错视觉控速及振动减速设施的广泛应用。振动减速设施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道路强制控速设施技术近年来在国内业界取得了很大认同,很多地区公路管理部门和养护单位已经在影响比较大的公路事故多发路段大量使用强制减速措施进行强制的车速控制。目前在国内、国外广泛被采用的公路强制减速设施主要有:热塑振动减速标线、道钉减速带、驼峰式减速带、水泥台减速带等。
逆反射材料及技术已日趋成熟。近些年来,反光膜、反光片、反光漆等逆反射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本越来越低,这就为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采用逆反射材料夯实了基础。逆反射技术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车辆前灯的亮光,通过逆反射材料的表面结构,为驾驶员感知,从而改善驾驶员的安全视距,优化道路沿线交通设施的视认效果,让驾驶员获得更多的反映时间、更舒适的驾驶感受,并及时判断路况和获取指示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安全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它是以物理手段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行驶安全,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低成本道路安全解决方案。
国内现有山区干线公路安全设施设置中往往重点关注路面减速设施,如薄层铺装、振动减速、视错觉减速等。而一般高等级公路由于交通量大,设计车速高,且具有通行优先权,如采用振动减速带,则对主线车速一致性与行车舒适性有一定干扰,并且容易引起车辆振动、跳车,对车辆运行效率不利,国内一般不推荐在主干路设置振动减速带,因此主干路应采用主动诱导与路侧防护相结合的交通安全设计策略。
另外由于山区公路路侧道路线形差,车辆较容易驶出路外,并造成群死群伤,因此更需要路侧防护,以阻挡车辆驶出路外,同时由于经济自然条件限制,目前普遍采用以钢结构为主的波形梁护栏不现实,成本高,维修养护较为困难,采用以混凝土、砌石为主的低成本防护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本发明针对现有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安全设施设计不合理,超速普遍,交叉口位置及形式难以被驾驶员及时发现,撞固定物、翻越路外事故多发的特点,提供一种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山区干线公路T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法,主干路和被交路交叉结合成T形;其特征在于:
根据T形交叉口路侧转弯车辆碰撞能量大小将路侧危险程度分为三级,然后根据危险程度分别设置不同防护能力的防撞护栏;防撞护栏由竖直设置的人字形防撞柱与下部的独立混凝土矮基础组成新型混凝土防撞护栏,人字形防撞柱相对于车道边缘线设置倾角5°~15°;通过调整人字形防撞柱间距、尺寸、嵌入路基深度以满足交叉口路侧不同防护等级,达到防护交叉口转向车辆的目的;人字形防撞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撞柱外层套上PVC管,防撞柱及混凝土矮基础均设置红白相间的逆反射立面标记线,以增加交叉口视认性;在被交路离交叉口3~6m处开始设置多组振动减速带;交叉口各方向30~50m范围内路侧增设振动边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25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