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取水口人工造流改善湖泊水源水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3668.2 | 申请日: | 2013-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5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白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3/02;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牛山;陈少凌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水口 人工 改善 湖泊 水源 水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基于取水口人工造流实现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原位改善的生态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取水口人工造流改善湖泊水源水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湖泊水体常常是周边城镇的饮用水水源地。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入湖河流所携带的污染物不断排入湖泊水体,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时常发生。大量蓝藻生长给以湖泊为饮用水源的水厂运行和水质安全保障带来巨大影响。环湖城市为改善原水水质,有的采取远距离调水,增加湖泊流动性,缩短湖泊水体更新周期以改善湖泊水体水质;有的直接远距离通过加压管道输送较好水质原水至水厂,这些都以高投入、高运行成本为基础;还有的通过强化水厂净水工艺、增加深度处理工艺以改善净水水质,但当水源遭受蓝藻爆发冲击时,仍会严重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因此,最根本的还是改善饮用水原水水质。
以整个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为目标是水污染治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韩小波,陈建在富营养化供水中的藻类控制与去除一文中(污染防治技术,2006,19(3):24-29),论述了供水湖泊和水库中藻类控制技术主要通过控制营养盐输入、混合曝气、化学控制法、食物链调控法;对含藻原水处理工艺主要通过预氯化、预臭氧、微滤、臭氧活性炭、慢砂滤池、溶气气浮等方法去除藻类物质对水质的影响。这些方法无法根本改善富营养化湖泊原水水质,治理湖泊周期长,效果差;直接强化水厂工艺一方面增加制水成本,一方面常规净水工艺过程除藻效果并不理想。
王晟,徐祖信在从生态学观点看湖泊藻类控制的技术体系一文中(上海环境科学,2003,22(5):332-334),提出湖泊治理技术体系,包括:截污、切断流入湖泊的营养物质来源;引水冲污和射流曝气混合;通过人工除藻、抑藻增强水体的透明度,并在需要的时候给沉水植物补给阳光,建立水下牧场,通过它们的生长加速摄取从分解者转移过来的物质;通过水下收割等方式,将水生植物从湖泊中去除,从而达到将过量的营养物质从水中移走的目的。该方法面向对象仍是全湖,且引水冲污和射流曝气要消耗较大能量,对全湖建立水下牧场缺乏可操作性。
秦伯强在富营养化湖泊开敞水域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4)中提出,在全流域无法很快实现控源截污、全湖水质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如何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局部改善,确保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不受影响时,通过生态工程,实施水生植物恢复等生物净化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并在太湖梅梁湾实施了综合生态工程试验。提出了改善基础环境、恢复水生植物、引导生态系统向草型生态系统方向发展、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样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以水生植被恢复、健康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为核心,以安全高效的消浪与围隔技术为基础,以微量有毒有害物质去除技术为辅助,以鱼控藻、贝控藻和机械、絮凝除藻技术为补充,以水生生物的资源化处理和生态恢复的长效管理技术为保障的综合集成的技术体系。作者虽然看到湖泊水源地局地水质改善的必要性,但提出的技术体系仍存在长期性和不稳定性,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很难保障局地水质稳定改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取水口人工造流改善湖泊水源水质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取水口人工造流改善湖泊水源水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距离湖泊取水口合适距离处设置围隔;
步骤2,在所述围隔和取水口之间设置生态滤坝;
步骤3,采用物理遮光技术抑制围隔与生态滤坝间藻类的生成;
步骤4,在围隔与生态滤坝间种植沉水植物;
步骤5,泵抽吸取水口处水,形成由围隔四周向取水口的水力流态系统。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围隔的设置方法为:围绕湖泊取水口等距离设置物理围隔,形成以取水口为中心的围隔区域。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生态滤坝的设置方法为:在围隔和取水口之间区域内,以粒径块石设置形成生态滤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3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