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M2.5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0323.5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4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毛海央;谌灼杰;欧文;吴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m2 检测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及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PM2.5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光学探测技术的PM2.5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属于MEMS和环境科学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μ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μ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此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每个人平均每天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会被迅速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进而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造成血液丧失,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可能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这些颗粒还将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含有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为了使民众能精确地感知本地空气质量,以减少其在污染天气的外出活动或提醒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PM2.5进行方便、快捷、实时的检测就成为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检测分析方法主要分两类:手工分析和自动分析。手工分析主要采用重量法,而自动分析主要包括β射线法、微量振荡天平法。我国目前对PM2.5的测定主要采用重量法,其原理主要是抽取空气通过采样器,使环境空气中的PM2.5被截留在已知质量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的浓度。β射线法则是利用β射线衰减的原理,当β射线通过沉积着颗粒物的滤膜时,β射线能量衰减,通过对衰减量的测定便可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微量振荡天平法是在质量传感器内使用一个振荡空心锥形管,在其振荡端安装可更换的滤膜,振荡频率取决于锥形管特征和其质量。当采样气流通过滤膜,其中的颗粒物沉积在滤膜上,滤膜的质量变化导致振荡频率的变化,通过振荡频率变化计算出沉积在滤膜上颗粒物的质量,再根据流量、现场环境温度和气压计算出该时段颗粒物标志的质量浓度。
可以看到,PM2.5的检测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收集与分析。而上述三种方法的收集过程都依赖于PM2.5切割器、采样器以及滤膜,但是现有的设备普遍具有体积大、功耗大、价格高、不便携等缺点,且对不同粒径颗粒的过滤效果完全靠滤膜的孔隙尺寸决定。鉴于此,如何能够方便、快捷、便宜、高效地检测PM2.5就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PM2.5检测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紧凑合理,与常规MEMS工艺相兼容,工艺操作简单方便,可提高PM2.5检测的精度及有效性,小型化的结构使其具有便携性和实时检测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PM2.5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将所需定量空气中大于2.5μm的颗粒过滤去除的颗粒分离机构以及用于对所述定量空气中PM2.5含量实施检测的PM2.5检测机构,所述颗粒分离机构的出口端与PM2.5检测机构的入口端连接,所述PM2.5检测机构包括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的外侧设置检测光源及光探测器,检测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检测腔体上的光入射窗口进入检测腔体内,光探测器通过检测腔体上的光出射窗口接收检测腔体内经PM2.5颗粒吸收、散射后的出射光线,所述光探测器根据出射光线的强度确定并输出PM2.5的浓度值。
所述检测光源包括红外光源、紫外光源和激光光源,光探测器包括红外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和激光探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未经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03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冠苗木培育装置
- 下一篇:饮料瓶用PET-PEN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