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插塞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1291.0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5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洋;黄敬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768 | 分类号: | 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导电插塞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中需要应用很多导电插塞。
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包含六个晶体管(6-T)的SRAM单元的电路结构图,所述6T结构的SRAM单元包括:第一PMOS晶体管PU1、第二PMOS晶体管PU2、第一NMOS晶体管PD1、第二NMOS晶体管PD2、第三NMOS晶体管PG1、第四NMOS晶体管PG2。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PU1和第一NMOS晶体管PD1构成第一反相器,第二PMOS晶体管PU2与第二NMOS晶体管PD2构成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交叉耦接,即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形成锁存电路,该锁存电路用于锁存数据逻辑值。第一PMOS晶体管PU1和第二PMOS晶体管PU2作为上拉晶体管,第一NMOS晶体管PD1和第二NMOS晶体管PD2作为下拉晶体管。第三NMOS晶体管PG1和第四NMOS晶体管PG2作为传输晶体管。
图2为对应图1所示电路的布图结构,参照图2,第一PMOS晶体管PU1的漏极与第二PMOS晶体管PU2的第一栅极结构11是采用一个钨导电插塞21进行互连的,第一PMOS晶体管PU1的第二栅极结构12与第二PMOS晶体管PU2的漏极是采用另一个钨导电插塞23进行互连的。
以采用一个钨导电插塞21将第二PMOS晶体管PU2的第一栅极结构11与第一PMOS晶体管PU1的漏极进行互连为例,现有技术中,该钨导电插塞21的形成方法如下:
图3~图7是图2中的导电插塞21在AA方向的形成方法在各个制作阶段的剖面示意图,以图3~图7为例来说明图2中的导电插塞的形成方法。
参考图3,提供具有第一伪栅结构11’和第二伪栅结构12’的衬底10,所述第一伪栅结构11’和第二伪栅结构12’包括栅氧层和位于栅氧层上的多晶硅伪栅极。在所述第一伪栅结构11’周围形成第一侧墙13,在所述第二伪栅结构12’周围形成第二侧墙14,形成侧墙后,在第一伪栅结构11’两侧形成第一源极(图未示)、第一漏极(图未示),在第二伪栅结构12’两侧形成第二漏极15、第二源极16。然后,在第一漏极、第一源极、第二漏极15、第二源极16表面形成金属硅化物层(图未示)。
参考图4,形成第一层间介质层171,覆盖衬底10且与第一伪栅结构11’、第二伪栅结构12’相平。接着,去除多晶硅伪栅极,在第一层间介质层171内形成栅极凹槽,在栅极凹槽处填充铝栅极,形成第一栅极结构11和第二栅极结构12。接着,形成第二层间介质层172,覆盖第一层间介质层171、第一栅极结构11和第二栅极结构12。
参考图5,在第一层间介质层171和第二层间介质层172内采用干法刻蚀的方法形成第一通孔18(share contact)、第二通孔(图未示),第一通孔18底部同时露出部分第一栅极结构11和第二漏极15,第二通孔底部露出部分第二栅极结构和第一漏极。
以第一通孔18为例,第一通孔18的刻蚀气体中含有氧成分,刻蚀形成第一通孔18的过程中,氧成分将第一通孔18内的第一栅极结构11中的铝栅极顶部氧化形成第一氧化层19。刻蚀气体中的氧成分还会将第一通孔18内的金属硅化物表面氧化,形成第二氧化层20。第二通孔的情况和第一通孔的情况相同,在第二通孔内的第二栅极结构12中的铝栅极顶部也会形成第一氧化层,在第二通孔内的金属硅化物表面也会形成第二氧化层。
刻蚀形成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后,采用湿法腐蚀的方法清洗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的底部、侧壁形成的聚合物。
接着,结合参考图5和图6,采用Ar离子轰击(Ar sputtering)的方法去除第一栅极结构11顶部的第一氧化层19,第二栅极结构12顶部的第一氧化层(图未示),为后续的导电插塞的形成做进一步清洁准备。
参考图6和图7,在所述第一通孔18中填充钨金属,形成钨导电插塞21,该钨导电插塞21同时将第一栅极结构11和第二漏极15进行电连接。同理,在第二通孔内也填充钨金属,形成另一个钨导电插塞23(参考图2),同时将第二栅极结构12和第一漏极进行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形成钨导电插塞后,衬底会产生较大漏电流,影响后续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形成钨导电插塞后,衬底会产生较大漏电流,影响后续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12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连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双镶嵌结构的形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