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百合多糖活性的酶法修饰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4673.9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刚;张丹妮;王芬;郭晓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C12P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5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百合 多糖 活性 修饰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功能成分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百合多糖活性的生物修饰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百合是国家卫生部审批通过的首批药食两用品之一,不仅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百合多糖是百合的主要功能因子之一。研究表明百合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等生物活性。通过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我们从百合中提取一种百合多糖,分子量为403.3kDa,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按1∶1的摩尔比通过β-1,4糖苷键组成(含有少量1→2或1→6键型),还含有微量的阿拉伯糖和少量硫酸基团。采用体外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研究百合多糖免疫调节活性,发现该百合多糖活性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分子量过大,粘度较高所致。因此,通过对百合多糖化合物结构进行改造,降低分子量,寻找活性更强的百合多糖修饰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化合物的分子修饰,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酶法)。相对于物理或化学方法,采用酶法对百合多糖进行降解具有专一性强,反应可控,产物分子量分散度小等优点。β-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半纤维素水解酶,以内切方式降解β-1,4糖苷键,降解产物的非还原末端为甘露糖,其作用底物包括葡萄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及β-甘露聚糖。β-葡聚糖酶能专一性作用于β-葡聚糖的β-1,4和β-1,3糖苷键产生低聚糖。但是,我们前期的实验表明两种酶单独作用于百合多糖时效率较低。因为两种酶有着相似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因此我们将两种酶以一定的用量比复合应用于百合多糖的降解,获得较好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采用复合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法对百合多糖进行可控降解修饰,通过反应条件控制,以期获得系列高活性的百合多糖修饰产物。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百合多糖活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百合多糖活性的生物修饰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采用复合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法对百合多糖(403.3kDa)进行生物修饰,酶作用条件为:底物百合多糖浓度30~40g/L;β-甘露聚糖酶浓度500~900U/L,β-葡聚糖酶250~450U/L;pH5.5~6.5(PBS缓冲液);温度40~55℃;时间0.5~1.0h。
反应结束后去除酶及产物分离制备方法为:反应结束后,将溶液加热至100℃,保温5min,而后离心(6000rpm)去除酶蛋白,将上清液放入透析袋(截留分子量为5.0kDa)内透析(4℃,12h),透析结束后将样品离心(5000rpm),取上清液冷冻干燥,即可获得白色粉末状百合多糖修饰产物,百合多糖修饰产物的分子量是8.0kDa~70.0kDa。
采用体外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研究百合多糖及修饰产物体外免疫调节活性,修饰后的百合多糖活性显著提高,与底物相比,对巨噬细胞增殖活性增加40.5~77.2%。
本发明技术与产品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采用酶法对百合多糖进行降解修饰具有专一性强,反应可控,产物分子量分散度小等优点;通过可控降解修饰,修饰产物的免疫活性明显提高,生物修饰后的百合多糖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研究中所用的酶活力及生产公司如下:β-甘露聚糖酶(10000U/g),禾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β-葡聚糖酶(50000U/g),上海工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实施例1
按下列条件及操作利用复合酶对百合多糖进行修饰:底物百合多糖浓度30/L;β-甘露聚糖酶浓度500U/L,β-葡聚糖酶250U/L;pH5.5(PBS缓冲液);温度40℃;时间0.5h。反应结束后,将溶液加热至100℃,保温5min,而后离心(6000rpm)去除酶蛋白,将上清液放入透析袋(截留分子量为5.0kDa)内透析(4℃,12h),透析结束后将样品离心(5000rpm),取上清液冷冻干燥,即可获得白色粉末状百合多糖修饰产物(分子量:70.0kDa),与底物百合多糖相比,对巨噬细胞增殖活性增加40.5%。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46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无线远程通讯的智能化旋转LED显示装置
- 下一篇:带校直排线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