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相感应电机指定次电流波形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5361.7 | 申请日: | 2013-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0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姬凯;槐博超;徐明;龙文枫;李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P21/14 | 分类号: | H02P21/14;H02P6/08;H02M1/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相 感应 电机 指定 电流 波形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相感应电机指定次电流波形控制方法,以实现电流波形优化控制,可应用于船舶推进、矿山机械、轨道牵引、轧钢、风机泵类调速等大功率交流电机传动场合。
背景技术
交流电机尤其是笼型感应电机以其结构简单、易维护及成本便宜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采用调速传动减小在电力消耗中占很大比重的大功率交流电机的浪费和损耗以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多相功率变换器使电机摆脱工业电网相数的限制。与传统三相电机系统相比,多相系统的显著优势在于:
随着功率等级的提高,多相电机通过增大电机相数和逆变器桥臂数,不仅易于通过低压器件来实现系统的大功率运行,有利于减低系统的成本,还避免了器件串联带来的静动态均压问题和多电平带来的拓扑及其控制复杂等问题。尤其在供电电压受限的场合 (如船舶电力推进),更具优势。
多相电机具有相冗余特性,当相故障时,仍能获得平稳的转矩,实现容错抗干扰运行。适合于舰船推进.核电站水冷系统,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要求的场合。
多相电机具有更多的控制资源。从开关状态来看,具有更多的非零电压空间矢量,从坐标变换来看,具有多个相互正交的dq平面,其中可分别控制相应的变量,有更多的潜能。
多相电机中谐波磁场次数增大,影响减小,与电流作用产生的转矩脉动,也减小,使得振动与噪声减小,转子损耗减低。
然而,一般而言多相电机每相串联匝数较小,定子漏感相对较小,对电流谐波的抑制作用在相同的情况下不及三相电机。
电流谐波主要源于:供电的电压源变换器非线性特性以及PWM调制的死区效应等会使输出电压含有大量的低次谐波,谐波电压作用在低阻抗空间上会产生很大的谐波电流,此外,电机的铁心存在固有的非线性特性,非正弦气隙磁通导致的谐波反电势在电机运行中均产生谐波电流,而且,一些多相电机新型拓扑如H桥开绕组等,由于解开了绕组中性点,使某些次数谐波电流形成通路,促使了其形成。
多相感应电机通过合理的绕组设计,匹配其磁势空间波和电流时间波是可以利用某些低次谐波实现机电能量转换,优化气隙磁密波形,提高铁心利用率,并增大转矩密度,但其有害次谐波的影响仍不容小觑;主要反映在:增加绕组损耗;引起电机切向转矩脉动;产生电机径向电磁激振力,增加振动噪声;导致相电流峰值增大,而可能导致过流故障,降低电机系统性能;尽管采用用滤波器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无疑导致了系统体积、重量、成本的增加。
多相感应电机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恒压频比控制、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其中矢量控制通过坐标变换对磁链和电磁转矩分别采用闭环控制,实现磁场和电流的解耦,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直接转矩控制勿需复杂的坐标变换,通过磁链和转矩的直接跟踪,实现PWM和系统的高动态性能,具有鲁棒性。
掣肘于多相感应电机有害次谐波电流的不利影响,其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目前,鲜有相应的技术文献报道关于多相感应电机指定次电流波形控制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相感应电机指定次电流波形控制方法,以实现电流波形优化控制,减少绕组损耗,消弱电机转矩脉动,减小电机径向电磁激振力,减小振动噪声,避免电流谐波引起的相电流峰值增大而导致的过流故障,提高电机系统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相感应电机指定次电流波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流反馈值处理:将电机各相电流反馈值 ,其中含基波、并叠加了…l次可用谐波、h1…hn次有害谐波,经过多相多同步旋转坐标变换,映射到相互正交的基波及各可用次谐波同步旋转坐标系,确定基波及各次谐波电流在基波及各可用次同步旋转坐标系dq分量反馈值;所述可用次谐波电流是指可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低次谐波电流,有害次谐波电流是指不能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高次谐波电流,…l为可用谐波次数,h1…hn为有害谐波次数,,有害谐波的最低次数高于可用谐波最高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53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脂肪平衡的草鱼饲料
- 下一篇:一种高轨航天器BDS弱信号快速捕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