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1461.9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6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T·斯莱克;迈克尔·科瓦奇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顾红霞;何胜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车身结构。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括车顶沟和覆盖并隐藏车顶沟的成型组件在内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大多数车辆都具有限定在顶板与侧板之间的接缝。在新式车辆中,这种接缝形成在位于车顶的侧部处的凹入区域中并被称为车顶沟。在许多具有车顶沟的车辆中,使用一对成型部件或成型组件来覆盖或隐藏车顶沟。这些成型部件典型地与顶板及侧板的表面齐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如下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具有用于车顶沟的成型组件,所述车身结构允许成型组件相对于顶板和侧板热膨胀与收缩。
鉴于已知技术的现状,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车身板,所述车身板包括车顶沟,所述车顶沟由凹入支撑面、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限定,所述第一壁面沿着所述凹入支撑面的第一侧纵向地延伸,所述第二壁面沿着所述凹入支撑面的第二侧纵向地延伸,所述第二壁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面的外侧。盖部包括顶部,所述顶部横跨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各自的顶部边缘之间的所述车顶沟的宽度。所述盖部还包括盖附接部和成型附接部,所述盖附接部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板连接到固定位置。成型部件在所述车顶沟的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之间顺着所述车顶沟沿纵向延伸。所述成型部件包括附接部件,所述附接部件与所述盖部的成型附接部相配合以形成纵向移动连接,所述纵向移动连接在允许沿着所述车顶沟的纵向存在预定量移动的情况下将所述盖部保持在所述成型部件上。所述成型部件包括附接凸部,所述附接凸部在所述盖部的第一横向侧部和第二横向侧部中的一者下方延伸,所述盖部的顶部的上表面面向所述成型部件的下侧。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附图构成了该原始公开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如下车身结构的车辆的透视图,该车身结构具有车顶沟和覆盖并隐藏车顶沟的成型组件;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后视平面图,示出成型组件和车顶沟的一部分;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侧视图,示出安装到车顶沟的成型组件,成型组件的一部分在车身结构的车顶线上方延伸;
图4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从车辆上拆下来的成型组件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和车顶沟的分解透视图,示出成型组件的成型部件、盖部、密封部和缓冲部;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后部的透视图,车辆的后门处于打开位置,从而露出成型组件的盖部和车顶沟的后部;
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着图2中的线7-7截取的车顶沟和成型组件的后端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着图2中的线8-8截取的车顶沟和成型组件的后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后部的透视图,其中,后门和成型组件被移除,以使车顶沟和安装到车顶沟的铰链露出;
图10是与图9类似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后部的分解透视图,示出成型组件的铰链、盖部和成型部件的特征;
图1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后视平面图;
图1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侧视平面图;
图1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俯视图;
图1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另一幅透视图,示出盖部的下侧;
图1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成型部件的后部的透视图,示出成型部件的后部的下侧;
图1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下侧的另一幅透视图,示出安装到盖部上的成型部件的后部;
图1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盖部的仰视图,示出安装到盖部上的成型部件的后部;
图1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后部的透视图,示出安装到盖部上的成型部件的后部;
图20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后部的侧视平面图,示出安装到盖部的成型部件;
图2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组件的仰视图,示出从车身结构拆下来的盖部和成型部件的下侧;
图2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部件的前部的透视图,示出从成型部件的下侧向下延伸的附接结构;
图2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型部件的中部的第一部分的透视图,示出从成型部件的下侧向下延伸的两个附接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14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