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写数据改变电源供电的亚阈值存储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4100.X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8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温亮;李毅;曾晓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11C11/413 | 分类号: | G11C11/413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数据 改变 电源 供电 阈值 存储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存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寄存器文件(Register File)及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单元。
背景技术
Memory通常占有芯片的大部分面积,主导着芯片的主要性能和功耗,尤其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先进的工艺技术给memory带来了密度和性能的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了更大的功耗消耗,尤其是漏流功耗。因此,降低功耗成为memory设计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靠电池进行工作的电子产品,如医疗器件,无线传感器,手提电脑等便携器件,它们对功耗消耗有着严格的约束,更为迫切需要低功耗的memory。
降低电源电压是减少功耗消耗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动态功耗与VDD2成正比,而漏流功耗与VDD成指数关系。传统的6管(6 Transistors, 6T)SRAM,由于其存储单元内部读、写约束的存在,使得它很难在低于0.7伏的电压下工作。 因此,设计都们采用各种读、写辅助电路来提高6TSRAM的最小工作电压(Vmin)。例如,作者H. Pilo于2006年在会议“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中发表“An SRAM design in 65-nm and 45-nm technology nodes featuring read and write-assist circuits to expand operating voltage”,提出了一种虚拟单元地的方法来降低SRAM的最小操作电压。作者Y. H. Chen于2008年在会议“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中发表“A 0.6-V 45-nm adaptive dual-rail SRAM compiler circuit design for lower VDDmin VLSIs”,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双轨电压策略,使得6TSRAM的最小工作电压降至0.6V。作者O. Hirabayashi于2009年在“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会议上发表“process-variation-tolerant dual-power-supply SRAM with 0.179-mm2 cell in 40-nm CMOS using level-programmable wordline driver”,提出了一种自举或自降字线电压策略,使得6TSRAM更易适合低压下工作。作者S. Mukhopadhyay于2011年在杂志“Transaction on VLSI”中发表“SRAM write-ability improvement with transient negative bitline voltage”,提出了一种负位线电压辅助方法,有效的改善了6TSRAM的最小工作电压。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读、写辅助电路都无法将6TSRAM的最小工作电压降至亚阈值电压下。尤其在更为先进的工艺中,工艺偏差和器件参数的不匹配更为严重,这使得6T SRAM的最小工作电压进一步降级。
所以,设计者们更为偏向采用先进的存储单元结构来进行低功耗的SRAM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读、写稳定性高,漏电流小,能够在超低压下工作的亚阈值存储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亚阈值存储单元,包括:
一对虚拟电源供电的交叉耦合反相器(第一反相器1和第二反相器2)构成存储单元的存储核心;其中,两首尾相连的反相器的电源线VDD与虚拟电源结点相连,第一反相器1的输出和输入(或第二反相器2的输入和输出)为存储单元的两个存储结点;
一个为虚拟电源供电的PMOS管,其栅极与写位线相连,源极与电源线VDD相连,而漏极则与虚拟电源结点相接;
三个负载写操作的写晶体管NMOS;其中,第一写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反相器1的输出相连,源极与写位线相连,而栅极则与写字线相接;第二写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反相器1的输入相连,源极与第三写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栅极同样与写字线相接;第三反相器的漏极与第二反相器的源极相连,源极接地,栅极由写位线控制;
一对堆叠的读晶体管NMOS;其中,第一读晶体管的漏极与读位线相连,源极与第二读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栅极则由读字线控制;第二读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读晶体管的源极相连,源极接地,栅极则与其中一个存储结点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41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