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厢式车及其厢体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08647.0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4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宋作伟;林万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4 | 分类号: | B62D33/04;B62D2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刘抗美;王苗 |
地址: | 518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厢式车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厢式车及其厢体。
背景技术
传统厢式车的厢体主要由六大片结构组成:前墙、左右侧墙、顶盖、后门和底架,材质一般采用钢、木或钢塑复合板,厢体自重大,在车辆整备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厢体本身重量大,载货量小,运输效率低。厢体各大片总成之间要么采用焊接连接,要么采用螺栓铆钉连接,并且顶盖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顶侧梁,顶盖与前墙的连接需要有顶前梁,前墙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前角柱,整体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结构,解决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程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
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分别单独一体成型,侧墙、前墙与顶盖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
其中,所述前墙包括前墙本体、从前墙本体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和从前墙本体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所述侧墙包括侧墙本体和从侧墙本体上端垂直于所述侧墙本体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所述侧墙本体前端面粘接于所述侧边接口上,所述顶盖搭接于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第二上端接口上并粘接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所述侧边接口的厚度均小于所述前墙本体厚度,第一上端接口下端面与前墙本体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的外壁面平齐。
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整体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厢式车厢体还包括边梁,所述边梁设置于所述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处,边梁的上端与所述侧墙和所述前墙粘接固定,边梁下端与所述底架总成相连接。
其中,所述边梁包括边梁本体、从边梁本体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一凸缘和从边梁本体另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二凸缘;所述边梁本体上于所述第二凸缘一侧还设有加强筋;所述边梁本体与所述侧墙或所述前墙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侧墙或前墙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底架总成连接。
其中,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沿顶盖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加强筋在沿所述顶盖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
其中,所述侧墙上还设有导轨固货装置,所述导轨固货装置粘接固定于侧墙的内壁面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厢式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厢式车厢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前墙、顶盖和侧墙,在满足法规和使用的条件下,厢体自重比传统的厢式车能够轻1吨以上,前墙、侧墙、顶盖能够用模具一体成型,取消了顶侧梁、前顶梁、包角件等传统的厢式车零部件,有效解决了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不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等问题,采用本发明厢式车厢体的厢式车具有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厢式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前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前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厢式车厢体中侧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86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模式纱线质量检测控制方法
- 下一篇:驾驶员辅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