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16945.4 | 申请日: | 2013-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0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梅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溧阳市浙大产学研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H1/06 | 分类号: | G21H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黄明哲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肖特基结型 核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技术与微电子交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其可将同位素放射的核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技术背景
1953年,人们发现利用同位素衰变所产生的β粒子能在半导体内产生电子空穴对,此现象则被称为β电压效应。1957年,人们首先将β电压效应用在电源供应方面,成功实验制造出第一个同位素微电池。从1989年以来,GaN,GaP,AlGaAs,多晶硅等材料相继被利用作为β-Voltaic电池的材料。随着宽禁带半导体材料SiC的制备和工艺技术的进步,2006年开始,国内外上相继出现了基于SiC的同位素微电池的相关报道。
中国专利文献CN101325093A中公开了一种基于SiC的肖特基结式核电池,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键合层、肖特基金属层、SiO2钝化层、n型低掺杂SiC外延层、n型高掺杂SiC衬底、欧姆接触电极。该肖特基结核电池肖特基接触层覆盖整个电池区域,入射粒子到达器件表面后,都会受到肖特基接触层的阻挡,只有部分粒子能进入器件内部,而进入耗尽区的粒子才会对电池的输出功率有贡献,因此,这种结构的核电池入射粒子能量损失大,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以减少本征层的载流子浓度,增大耗尽区宽度,提高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收集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自下而上依次包括n型欧姆接触电极8、n型SiC衬底7、n型SiC外延层6、SiO2钝化层5、肖特基金属接触层4、肖特基接触电极3、键合层2和放射性同位素源层1,其中,n型SiC衬底7的掺杂浓度为1×1018~7×1018cm-3,n型SiC外延层6是通过注入能量为2000KeV~2500KeV,剂量为5×1013~1×1015cm-2的铌离子形成掺杂浓度为1×1013~5×1014cm-3。
优选地,所述n型SiC外延层(6)的厚度为3um~5um。
优选地,所述放射性同位素源层为Ni-63层。
优选地,所述欧姆接触电极为Ni/Cr/Au金属层。
优选地,所述肖特基接触电极为Ni或Pt或Au。
优选地,所述键合层为Cr/Au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制作的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由于n型外延层是采用掺氮外延生长,然后对n型外延层再进行铌离子注入对外延层能级上的自由载流子进行补偿,故n型外延层的载流子掺杂浓度极低,增大耗尽区宽度,提高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收集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核电池包括n型欧姆接触电极8、n型SiC衬底7、n型SiC外延层6、SiO2钝化层5、肖特基金属接触层4、肖特基接触电极3、键合层2和放射性同位素源层1,其中n型SiC衬底7的掺杂浓度为1×1018~7×1018cm-3,它的背面是由厚度分200nm/50nm/100nm的Ni/Cr/Au合金组成的n型欧姆接触电极8,正面是厚度为3um~5um,掺杂浓度为1×1013~5×1014cm-3的n型SiC外延层6,该n型SiC外延层6通过铌离子注入形成,n型SiC外延层6左右上方是SiO2钝化层5,n型SiC外延层6正上方为肖特基接触金属层4和肖特基接触电极3,肖特基接触电极3的左右上方为键合层2,肖特基接触金属层4的正上方为同位素源层1。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碳化硅肖特基结型核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掺杂浓度为1×1018~7×1018cm-3的高掺杂n型SiC衬底上,外延生长厚度为3um~5um,掺氮浓度为1×1015~5×1015cm-3的初始n型SiC外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溧阳市浙大产学研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溧阳市浙大产学研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69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