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软包锂电池的复合金属结构正极耳及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24377.2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0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卓辉;沈翠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卓辉;沈翠珊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汇力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57 | 代理人: | 阎蕊香;王锁林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锂电池 复合 金属结构 正极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及液态软包锂离子电池电芯用正极耳制造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软包锂电池的复合金属结构正极耳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聚合物及液态软包锂离子电池电芯用正极耳大都采用铝极耳。众所周知,极耳需要与电池管理线路保护板或电线进行焊接,但同时铝与保护板或电线上的锡无法实现良好焊合,现有工艺方案绝大多数采用激光焊或超声焊接将一段镍片以搭接方式转焊至铝极耳的外露端,通过转焊好的镍片再与线路保护板或电线上的锡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带来以下四方面问题急需解决:1、激光或超声焊点所形成的凹凸痕迹影响电芯的外观;2、铝与镍之间的焊结点实际接触面积与两者(铝与镍)之间搭接所形成的叠合总面积相比比例较小,意味着接触电阻大不利于电芯内阻降低;3、转焊工序的增加意味着电芯制作的生产成本增加,质量不稳定性同时增加;4、转焊后的极耳在搭接处附近极易出现虚焊、脱焊甚至折断现象;5、伸出铝塑包装袋的袋口附近经常出现铝极耳断裂从而使得整个电池报废现象。
针对上述铝极耳转焊镍过程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同一领域国内外还发展了数种其它技术方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 铝极耳表层局部镀覆镍或铜或锡型。中国专利200820009887.0、2010241715.8、201010241631.4、200810236321.6、201110308950等方案实质上均涉及在铝极耳上局部镀覆来实现节省转镍工序。由于铝具有非常容易生成致密Al2O3特性,使得镀覆其它材料的的技术难度增大;另外纯铝基材很软,使得镀覆材料整体强度低而且抗折弯性差。这些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在铝极耳上镀覆材料的应用。
2) 搭接式转焊镍变更为搭接式转焊铜。专利201120357203所述就属于这一类型,虽然铜与锡的亲和性要优于镍与锡之间的亲和性,但上述所提的转焊镍过程中的四大问题在转焊铜时仍然类似存在,因而仍然存在很大质量隐患。
3) 在铝和镍叠合部位热熔材料形成一体化。专利200510122316.9采用有机高分子类型的热熔材料将铝极耳与镍在叠合位置进行包裹式熔合, 这种方式实际上只能保证热熔材料本身的熔合,而热熔体里面的铝和镍由于没有相互塑性变形因而难以真正形成相互牢固结合,铝镍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显然非常大造成整体电芯内阻增加,而且在电芯正极耳露出端突出的热熔体块外形破坏了电池产品的整体美观性。
4) 异型复合金属型极耳。美国专利US2011/0274964提供了一种异型复合金属型极耳解决方案,该方案是用复合法生产出面复合结构的铝/铜复合金属材料,再将局部的铜层部分采用蚀刻、刨削、机械成型方式除去,最终制备出异型复合金属型极耳。这种极耳一端(在电芯包装袋内)为铝,而另一端(露出电芯部分)则是在铝基材的基础上复合了用于改善与线路板焊接的一层铜材,即极耳两端厚度不同且材质也不同。在锂离子电池极耳整体厚度一般在0.05~0.3mm范围的情况下,显然在如此薄的面复合结构材料的基础上再要准确除去局部位置的铜复合层的可实现性很小、成本很高因而并不现实。
5) 三层与五层组合的复合金属型极耳。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220089021.1提供了一种铝—铜-—铝三层结构与镍—铝—铜—铝—镍五层结构或铝—铜-—铝三层结构与铜—铝—铜—铝—铜五层结构构成的复合金属型极耳,另外还有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已同日申请但暂时未公开。其中在铝塑包装袋内的极耳端即铝—铜—铝三层复合结构部分与正极片铝进行焊接,而露出外端的极耳外表层的镍或铜实现与锡的连接。该技术方案明显存在以下几方面质量隐患而难以得到推广:a)铝—铜—铝三层复合结构部分由于中间层有铜,导致其与铝正极片焊接的强度及可靠性远较原有纯铝极耳与铝极片的差;b)极耳在铝塑包装袋内部的铝—铜—铝三层复合结构实质上已构成了存在铝和铜电位差异的微电池,这对电解液环境条件下的极耳电化学抗蚀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c) 在电芯化成分容测试、极耳与电源线路板装配过程中,该极耳的五层复合结构部位在多次弯折变形过程中非常容易折断,这与五层复合结构中软硬层之间的变形难协调性所造成的应力集中大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镍/铝这种组合之间的应力集中现象更明显。
本发明人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320022487.4中提出了铝基镶嵌复合结构的极耳技术方案,该方案已很好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可焊性差、易拉断、接触电阻大、转焊工序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但对于铝镶嵌镍极耳而言,在解决铝与镍之间的变形协调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卓辉;沈翠珊;,未经徐卓辉;沈翠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4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