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饱和烷烃的脱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2081.5 | 申请日: | 2013-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1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红;张海娟;王振宇;乔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5/333 | 分类号: | C07C5/333;C07C11/06;B01J23/62;B01J29/03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饱和 烷烃 脱氢 方法 | ||
1.一种饱和烷烃的脱氢方法,包括:
(1)制备预硫化脱氢催化剂,预硫化处理催化剂中含有的硫化剂用量为所需预硫化脱氢催化剂理论需硫量的80%~120%;
(2)制备还原的脱氢催化剂Pt-K-Sn/Al2O3;
(3)制备还原的脱氢催化剂Zn-Sn-Pt/ SBA-15;
(4)步骤(1)制备的预硫化脱氢催化剂、步骤(2)和步骤(3)制备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装入反应器中,调整至脱氢反应所需的条件,然后进行脱氢反应;其中步骤(3)制备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装填在上部,预硫化脱氢催化剂装填在中部,步骤(2)制备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装填在下部,步骤(3)制备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预硫化脱氢催化剂、步骤(2)制备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的装填体积比为0.1~0.5:1:0.5~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采用下述方法制备:
(I)氯铂酸乙二醇溶液与含Sn氧化铝载体混合,于60℃~120℃搅拌条件下回流1h~6h;
(II)将KOH乙二醇溶液加入至步骤(1)的体系中,升温至150℃~200℃继续回流5min~120min,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III)分离步骤(2)所得的固液混合物,经洗涤后进行真空干燥及惰性气体气氛下焙烧;
(IV)使用KNO3水溶液浸渍步骤(3)所得固体经真空干燥、惰性气体气氛下焙烧后制得还原的脱氢催化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还原的脱氢催化剂为Zn-Sn-Pt/ SBA-15催化剂,采用下述方法制备:
(a)先把Sn浸渍在SBA-15载体上,经干燥、焙烧后制得含Sn的SBA-15载体;
(b)氯铂酸乙二醇溶液与含Sn的SBA-15载体混合,于60℃~120℃搅拌条件下回流1h~6h;
(c)将KOH乙二醇溶液加入至步骤(a)的体系中,升温至150℃~200℃继续回流5min~120min,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d)分离步骤(c)所得的固液混合物,经洗涤后进行真空干燥及惰性气体气氛下焙烧;
(e)使用Zn(NO3)2水溶液浸渍步骤(d)所得固体经真空干燥、惰性气体气氛下焙烧后制得还原的脱氢催化剂。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氯铂酸乙二醇溶液浓度为0.001 ~0.01 mol/L;KOH乙二醇溶液浓度为0.1~1 mol/L。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或步骤(b)回流温度为80℃~100℃,回流时间为2h~4h;步骤(II)或步骤(c)回流温度为170℃~190℃,回流时间10min~60min;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含Sn氧化铝载体中Sn的含量以元素计为载体重量的0.1%~10%。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含Sn氧化铝载体为球形、条形、微球或异形,颗粒尺寸0.1mm~5mm;步骤(a)中,含Sn的SBA-15载体为球形、条形、微球或异形,颗粒尺寸0.1mm~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I)或步骤(c)中,KOH乙二醇溶液加入量以钾与铂原子比为15~25计。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II)或步骤(d)中干燥温度为60℃~200℃;焙烧温度为200℃~800℃,惰性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氩气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V)中所述KNO3水溶液浓度为0.1~2 mol/L;步骤(IV)中浸渍温度为60~80℃,浸渍时间为1h~6h;干燥温度为60℃~200℃,焙烧温度为200℃~800℃。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所述Zn(NO3)2水溶液浓度为0.1~2 mol/L;步骤(e)中浸渍温度为60~80℃,浸渍时间为1h~6h;干燥温度为60℃~200℃,焙烧温度为200℃~8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208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