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乌龙茶紧压茶制备方法及其制品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3933.2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5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宾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354300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乌龙茶 紧压茶 制备 方法 及其 制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龙茶紧压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备的乌龙茶紧压茶。
背景技术
以普洱茶、六堡茶为代表的黑茶传统上制成紧压茶,这是因为黑茶为后发酵茶,被紧压在一起后所导致的″渥堆″效应及益生菌的滋生不仅没有坏处,还有助于茶叶中的生化反应,有助于茶叶的后发酵。而且,制成紧压茶还方便茶叶的存放,利于茶叶后期的长时间自然发酵。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其发酵在制作过程中完成,如果制成紧压茶,将无法完成制作工艺中的各道工序,也无法控制茶叶的发酵程度,故,乌龙茶传统上均为散茶。
但作为散茶,不仅容易受潮返青,容易吸收异味,对存放条件要求苛刻,而且容易破碎,不便携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乌龙茶散茶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乌龙茶紧压茶的制备方法,利用该方法将乌龙茶制成紧压茶,既保持乌龙茶特有的风味、品质,又有助于乌龙茶的防潮和降低对异味的吸收,延长茶叶保质期,同时方便乌龙茶的存放和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乌龙茶紧压茶制备方法以成品乌龙茶散茶作为原料茶,所制备每块成品乌龙茶紧压茶的质量为15-5000g,具体步骤为:
1)将原料茶进行加湿,并将加湿后的原料茶置于缺氧环境中静置软化,期间控制原料茶的叶温,以抑制原料茶中的非酶促氧化、湿热效应及″渥堆″效应;
2)将软化好的原料茶模压成预定形状的块状(包括;片状、饼状、砖状、沱状等);
3)将所述块状原料茶置于真空环境中,通过真空抽湿,并辅以光波加热和/或微波加热和冷却手段,将块状原料茶干燥至预定含水率,得到所需的成品乌龙茶紧压茶;其中,真空抽湿用于加速块状原料茶中水分以及真空环境中水蒸气的排出,光波加热用以加速块状原料茶表层水分的排出,固化其表面,稳定其形状,微波加热用于促使块状原料茶深层的水分向表层转移,冷却用于控制块状原料茶的叶温,缩短块状原料茶处于高湿、高温的时间,以抑制块状原料茶中的生化反应;真空抽湿与光波加热和/或微波加热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真空抽湿与冷却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
进一步,完成所述步骤2)后,首先利用真空抽湿快速排出所述块状原料茶表层的水分,以稳定其形状,然后再进行所述的步骤3)。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1)将原料茶加湿软化时,控制加湿程度,避免茶汁流失。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2)中对原料茶进行模压时,控制模压速度,避免挤碎茶叶。
进一步,经所述步骤2)模压后,模压出的茶叶中的内含物留滞在被挤压茶叶的表面和相邻茶叶叶片之间。
进一步,所述步骤2)将原料茶模压成块状后,首先保压3-10分钟,然后再进行步骤3),以稳定块状原料茶的形状。
进一步,完成步骤2)后,首先将所述块状原料茶放入保形模具中,置于真空环境中,然后再进行步骤3);保形模具具有与块状原料茶形状相匹配的内腔,模具侧壁上设置有供空气和水分排出的透孔。
进一步,所述真空环境,可以是真空室、真空箱(柜)或真空盒,根据所需的产能来选用。
进一步,所述预定含水率为≤6%。
进一步,所述乌龙茶为武夷岩茶、闽北乌龙,或广东乌龙,或台湾乌龙,或闽南乌龙等。
一种乌龙茶紧压茶,由上述任一方法制成。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拣、分筛、复拣、风选、焙火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才能形成其特有的内在品质,形成其独特的风味,而这些工序是无法在茶叶被模压在一起后进行的,故,本发明以制好的成品乌龙茶散茶作为原料茶,来制作乌龙茶紧压茶。
利用成品乌龙茶散茶制作乌龙茶紧压茶,面临的不是如何形成乌龙茶的特有风味,而是如何保持原料茶已有的品质。由于制作时要对原料茶进行加湿软化,水、氧条件具备将引起茶叶的非酶促氧化,造成叶温上升,如果再具有适宜的温度,将引起茶叶的进一步发酵,包括:加湿后的非酶促氧化,温度上升所产生的湿热作用,以及微生物引起的发酵,等等,这些都将改变原料茶的品质,故,加湿后,需要将茶叶置于缺氧环境中进行软化,并且控制茶叶的温度,以降低加湿软化阶段茶叶中的生化反应,以保持原料茶已有的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宾,未经林志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39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钎焊用铝硅合金无缝药芯焊丝、制备及应用
- 下一篇:银杏糟制即食品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