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1115.7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9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杉本阳平;伊藤淳;山崎亮介;春山明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万利军;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光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该电光装置具备:电光层,其由第一基板和透光性的第二基板夹持;和第一透光性膜、第二透光性膜和第三透光性膜,它们从第二基板的基材侧依次形成,第二透光性膜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大,且比第一透光性膜的折射率小,也比第三透光性膜的折射率小。通过折射率整合、干涉减光和防止散射来提高射向电光装置的入射光的透射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带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中,使用透射型电光装置和/或反射型电光装置。向这些电光装置照射光,由电光装置调制后的透射光和/或反射光成为显示图像或投影到屏幕上而成为投影图像。作为此类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电光装置,已知有液晶装置,液晶装置是利用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和液晶层处的光的旋光性来形成图像的装置。在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那样,在形成有具有光反射性的像素电极的半导体基板和形成有透明电极层(透明多层膜)的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夹着液晶层而与像素电极相对的透明多层膜依次层叠有:具有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明膜(ITO膜)、具有比第一折射率小的第二折射率的第二透明膜(SiO2膜)和具有比第二折射率大的第三折射率的第三透明膜(ITO膜)。这样,能在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减少图像不匀,并且能使透明电极层的光透射率为98%以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8774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液晶装置中,存在亮显示时和暗显示时的对比度比低的问题。在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亮显示是对于向液晶装置入射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大的状态。此外,反射型的液晶装置中,暗显示是对于向液晶装置入射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小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黑显示。亮显示时的反射率相对于暗显示时的反射率之比是对比度比,在现有的液晶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亮显示时的反射率低,或者暗显示时的反射率高,或者这两者的结果,使对比度比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研制,能作为以下的形态或应用例来实现。
本应用例涉及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透光性的第二基板;电光层,其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持;和第一透光性膜、第二透光性膜和第三透光性膜,其配置于第二基板和电光层之间且从第二基板侧依次形成,第二透光性膜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大,且比第一透光性膜的折射率小,也比第三透光性膜的折射率小。
根据该构成,第二透光性膜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大,因此可减小射向电光装置的入射光由第一透光性膜与第二透光性膜的界面(称为一二界面)反射的光(称为第三反射光)。其结果,在暗显示时来自一二界面的第三反射光变小,因此能降低暗显示时的反射率。再有,由于在亮显示时一二界面处的第三反射光变小,因此入射光在一二界面处的透射率提高,可提高亮显示时的反射率。即、提高亮显示时的反射率,同时,可减小暗显示时的反射率,能实现可形成对比度比高的图像的电光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涉及的电光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在第二基板与第一透光性膜之间具备第四透光性膜,第四透光性膜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大,且比第一透光性膜的折射率小。
将第一透光性膜的折射率设为n1,将第一透光性膜的膜厚度设为d1,将第二透光性膜的折射率设为n2,将第二透光性膜的膜厚度设为d2,它们满足式1的关系。
式1
(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11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