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层状制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2865.6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0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徐玲;王明;陈海;殷永明;李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万隆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C08L53/00;C08L23/28;C08L23/12;C08L57/02;C08K13/02;C08K5/14;C08K3/34;C08K3/26;C08K5/01;C08L23/26;C08L23/08;C08L6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刘宪池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层状 制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一种汽车层状制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代步、休闲工具,因此对于汽车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也越来越成为购买者关注的焦点,是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而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无疑是影响汽车驾驶和乘坐舒适性的主要因素。
为了达到汽车减振降噪的要求,在汽车的生产制造中普遍使用减振性能优异、重量轻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汽车的减振材料。热固性聚氨酯发泡材料是一种广为使用的汽车减振材料,但发泡材料的体积往往较大,需要浪费本就紧张的汽车空间,并且其在经过反复的碰撞后物性下降很大,直接导致减震性能大幅降低,同时聚氨酯材料的耐热性低也极大地制约了其使用的范围。
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例如开发由聚酰胺树脂和离子聚合物构成的具有优异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在高速下的耐冲击力差,在高速冲击下容易破坏失效。而为了获得在高速冲击下优异的减振性能则往往在重载荷下的刚度不足。
如何能够研发一种兼具刚度以及即使在高速冲击下仍能具有优异冲击吸收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是汽车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兼具刚度以及即使在高速冲击下仍能具有优异冲击吸收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由其制备得到的汽车层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汽车层状制品,其特征在于:其由基底层以及在基底层的至少一面形成的比基底层刚度高的面层组成,
其中,所述的基底层具有如下的配方:以重量份计,聚苯乙烯-聚异丁烯嵌段共聚物25-30份,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35-40份,氯化丁基橡胶20-25份,均聚丙烯树脂10-15份,且聚苯乙烯-聚异丁烯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氯化丁基橡胶和均聚丙烯树脂合计100份,无机填料10-20份,过氧化二枯基0.2-0.6,氢化石油树脂15-20份,石蜡油10-15份。
所述的面层具有如下的配方:以重量份计,改性聚丙烯树脂100份,乙烯-α-烯烃共聚物35-40份,聚乳酸20-25份,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25-35份,硫酸镁晶须3-5份,云母粉10-15份,油酰胺1-2份。
进一步的,所述基底层中,所述的聚苯乙烯-聚异丁烯嵌段共聚物中聚苯乙烯的含量为20-30%,且其数均分子量的范围在150000-200000之间;所述的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聚苯乙烯的含量为50-60%,且其数均分子量的范围在150000-200000之间;所述的氯化丁基橡胶的氯含量在1.5-2%;所述的无机填料为氧化硅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且二者的重量比例为1:1;所述的氢化石油树脂的软化点小于100℃。
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中,所述的改性聚丙烯树脂为经酚醛树脂改性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其中,树脂中乙烯的含量为7-10%,酚醛树脂的含量为2-5%;所述的乙烯-α-烯烃 共聚物中乙烯的含量为60-70%;所述的聚乳酸为聚L-乳酸;所述的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聚苯乙烯的含量为50-60%,且其数均分子量的范围在150000-200000之间;所述的硫酸镁晶须中纤维的长为10-15μm,平均直径为0.5-0.8μm;所述的云母粉为长度为10-15μm,且长厚比大于10的的片状结构。
本发明的优点即在于,采用了具有优异冲击吸收性能的基底层以及具有优异刚度和抗冲击性能的面层形成了层状结构,从而获得了兼具刚度以及即使在高速冲击下仍能具有优异冲击吸收性能的汽车层状制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一、基底层的制备:
实施例1.
依据表1所给出的各组分配比进行配料并烘干至100℃备用;
工序一:首先将聚苯乙烯-聚异丁烯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和氯化丁基橡胶进行混合,然后加入无机填料配量的一半、氢化石油树脂、石蜡油配量的三分之一,然后在炼塑机中实施熔融混炼,混炼的温度为150℃,混炼的时间为3分钟;
工序二:随后加入过氧化二枯基进一步熔融混炼并交联,混炼的时间为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万隆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万隆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28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