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斗车底门二级锁闭装置及漏斗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71667.2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石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7/26 | 分类号: | B61D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21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车底 二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斗车底门二级锁闭装置及漏斗车,属于铁路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装运矿石、煤炭等货物的铁路底开门漏斗车的底门开闭机构通常采用机械式连杆传动机构。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底门位于车厢底部,承受货物重量。如果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底门打开,则货物会倾卸在线路上,造成车辆脱轨或倾翻等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为保证车辆运行安全,底门必须设有可靠的自行锁闭方式或装置,以确保车辆在运行中底门锁闭而不会自动打开。
目前,铁路底开门漏斗车底门采用机械式连杆传动机构控制开关门,其关门状态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底门主轴5安装在固定在车体上的轴承座内,与双联杠杆93固结为一体,一同在车体上的轴承座内转动。双联杠杆93与连杆92铰接,连杆92由与底门91铰接,控制底门91的开关。一组两扇底门91的自重及承载的载荷分别为G1和G2,推动底门自动绕其安装销转动,底门91容易出现自动打开。底门91自重及承载的载荷,通过连杆92对双联杠杆93施加力F1和F2,由于F1和F2的作用线既不同线,又偏离双联杠杆的转动中心,对双联杠杆的转动中心的力臂长度分别为e1和e2,对双联杠杆93的转动中心产生力矩,推动双联杠杆逆时针转动。随着推动双联杠杆93逐渐转动,底门99也随之逐渐打开。
为了防止底门91自行打开,通常的锁闭方式是:采用关门力将底门主轴95和双联杠杆93顺时针转动若干角度,同时预紧弹簧96对底门91施加预紧力,推动底门及其开闭装置转动,达到如图2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底门1的自重和承载的载荷G1和G2仍然会推动底门自动绕其安装销转动,并通过连杆92对双联杠杆93施加力F1和F2。由于F1和F2的作用线既不同线,又偏离双联杠杆的转动中心,对双联杠杆的转动中心的力臂长度分别为e1和e2,对双联杠杆93产生转动力矩,推动双联杠杆93出现微小的顺时针转动后,碰到安装在双联杠杆上方的限位挡94,约束双联杠杆,使其停止继续转动,相应地阻止了底门打开,从而实现底门锁闭。
采用只有一级自锁连杆机构的底门开闭机构结构简单,但由于车辆制造公差及运用中车辆振动、变形和转动幅磨耗影响,底门开闭的连杆传动机构通常会出现加载在双联杠杆上的载荷F1和F2的作用线,对双联杠杆的转动中心的偏离量不足,导致双联杠杆脱离限位挡,出现自锁力不够或自锁力消除而失去锁闭作用,造成车辆在运行中发生底门自开现象,严重时发生车辆脱轨或倾翻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避免底门装置非正常打开,提高安全性,需要增加二级锁闭装置。
为了提供进二级闭锁保护,中国专利申请200710305095.8提供了一种底门二级锁闭的方案。其是将底门主轴通过锁销与货车车架固定的方式来限制主轴的旋转从而实现二级闭锁的。这种方案的实现基于地面设施的改造,其地面设施结构较复杂,不利于用户的使用维护;同时,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左右摆动,上述申请中采用的触轮要么不能与开门斜面接触,要么压缩量过大,将锁销压弯,这两种情况均不能有效实现“二级锁闭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铁路漏斗车底门二级锁闭装置,实现铁路车底门方便可靠的二级闭锁,以防一级锁闭装置失去作用,可以独立承担锁闭功能,避免底门装置非正常打开。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其涉及一种铁路漏斗车底门二级锁闭装置,用于铁路漏斗车底门的二级闭锁;所述铁路漏斗车包括底门、一级闭锁装置;所述二级闭锁装置包括:钩部件,所述钩部件通过枢轴安装于底门之外的车体上,并能够沿着车体枢转,所述钩部件的第一侧包括导向部和锁闭部,所述锁闭部适于与所述漏斗车底门形成闭锁配合以向所述底门施加向上的提升力,所述导向部件适于引导所述钩部件与所述漏斗车底部由脱开状态进入闭锁状态;弹簧单元其一端与所述钩部件的第二侧连接,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分别位于所述枢轴的两侧,所述弹簧单元的另一端与底门之外的车体连接其他部分连接,用于向所述钩部件施力。
进一步的,所述钩部件与固定于底门的挂销配合形成闭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钩部件为板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16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转向重型车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ZigBee网络的智能型无线温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