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电弓滑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78934.9 | 申请日: | 2013-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8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奇;朱约辉;吴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东南电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20 | 分类号: | B60L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21541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电弓 滑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在托架(1)的用于连接碳滑条(2)的上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一条第一凹槽(11);
B)在碳滑条(2)的用于连接托架(1)的下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一条与第一凹槽(11)位置对应的第二凹槽(21);
C)将密封条的第一部分安置在碳滑条(2)的第二凹槽(21)内;
D)利用导电胶将具有密封条的碳滑条(2)粘结到托架(1)的上端面,使密封条的第二部分安置在托架(1)的第一凹槽(11)内;
E)经过加热固化处理,将碳滑条(2)与托架(1)结合成一体,使密封条第二部分的底部端面与第一凹槽(11)之间形成密闭的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以下步骤:
A1)在托架(1)的用于连接碳滑条(2)的上端面,以托架(1)的中心线为对称中心,在其两侧且沿托架(1)的长度方向对称开设两条第三凹槽(12),使两条第三凹槽(12)之间形成沿托架(1)长度方向的凸台(13);
A2)在凸台(13)的中部开设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滑条(2)的组分包括:石油焦粉、沥青焦粉、喷雾炭黑、硫磺、氮化硼、碳纤维、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氯化钙粉末、改制沥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滑条(2)各组分的重量份配比为:石油焦粉28-43、沥青焦粉25-28、喷雾炭黑10-12、硫磺2-5、氮化硼3-5、碳纤维5-8、天然石墨4-6、人造石墨5-7、氯化钙粉末1-3、改制沥青30-3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步骤A)之前,制造所述碳滑条(2)的步骤:
将石油焦粉、沥青焦粉、喷雾炭黑、硫磺、氮化硼、碳纤维、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氯化钙粉末置于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处理,制成混合干粉;
在混合干粉中加入熔化的改制沥青进行混捏处理,制成混捏物料;
利用所述混捏物料制成碳滑条初坯;
将碳滑条初坯冷却至室温后,进行焙烧处理,制成烧结碳滑条初坯;
将烧结碳滑条初坯依次进行浸渍、干燥处理,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
D1)在具有密封条的碳滑条(2)的所述下端面均匀涂抹导电胶;
D2)将涂完导电胶的碳滑条(2)中的密封条的第二部分对准并安置在托架(1)的第一凹槽(11)内,且使密封条第二部分的底部端面与第一凹槽(11)之间留有空隙;
D3)将碳滑条(2)与托架(1)贴合在一起并用夹具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固化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将用夹具固定的碳滑条(2)与托架(1)在常温下放入烘箱;
第一次调节烘箱温度至20℃-80℃,保温30分钟-70分钟;
第二次调节烘箱温度至80℃-130℃,保温20分钟-60分钟;
第三次调节烘箱温度至130℃-150℃,保温180分钟,以使所述碳滑条(2)与所述托架(1)结合成一体。
8.由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受电弓滑板,包括:托架(1)、碳滑条(2)和将托架(1)与碳滑条(2)粘结为一体的导电胶(4),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1)的用于连接碳滑条(2)的上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一条第一凹槽(11);
所述碳滑条(2)的用于连接托架(1)的下端面,沿长度方向开设一条与第一凹槽(11)位置对应的第二凹槽(21);
所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内安置有密封条(3),其中,密封条的第一部分(3a)安置在碳滑条(2)的第二凹槽(21)内,密封条的第二部分(3b)安置在托架(1)的第一凹槽(11)内,且密封条第二部分(3b)的底部端面与第一凹槽(11)之间形成密闭的气道(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东南电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东南电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893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自行车
- 下一篇:矿用车发动机与变速箱的连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