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9774.X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7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张傲华;任童童;李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48/02;H04W52/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设备 通信 区域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控区域内的屏蔽管理:建立伪基站,实现伪基站与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通信,并对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进行管控;
管控区域内的对象管理:根据管控区域的管控对象类别,预设置黑名单和白名单,并对黑名单和白名单进行实时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区域内的屏蔽管理步骤进一步包括:
建立2G、3G、4G全频段的伪基站;
关闭伪基站,搜索获取正常移动通信基站信息和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网络信息;
开启伪基站,并通过伪基站向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发送信令,实现移动设备与伪基站通信;
根据黑名单信息测量管控对象与正常移动通信基站的接收电平,调整伪基站的发射功率为管控对象与正常移动通信基站的接收电平和设定的管控功率门限之和;
对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进行管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区域内的屏蔽管理步骤进一步包括:预设管控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区域内的对象管理步骤进一步包括:位于管控区域边缘上的管控对象列入灰名单;并对灰名单进行实时更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采集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标识信息,向预设置的黑名单、白名单或者灰名单中添加管控对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管控区域内的警示管理:在设定时间内,向黑名单上的管控对象发送警示短信,提醒关机以及向已经发送过三次警示短信的管控对象,发送语音警示,提醒关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管控区域内的公网通信管理:
伪基站实时监控公网通信信息;
根据管控对象位于黑名单、白名单或者灰名单,做出响应;
记录管控对象的公网通信历史,并保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区域内的公网通信管理步骤进一步包括,管控区域内的公网通信呼入管理:
伪基站实时监控公网通信的寻呼信息;
判断寻呼对象是否为管控对象;
若是,根据管控对象位于黑名单、白名单或者灰名单,做出响应;
若管控对象位于黑名单,不为管控对象建立通信,或者以短信形式通知管控对象;
若管控对象位于白名单,直接为管控对象建立通信,或者以短信形式通知管控对象;
若管控对象位于灰名单,在为白名单上的管控对象建立完通信时,为灰名单上的管控对象建立通信,或者以短信形式通知管控;
记录管控对象的呼入历史,并保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控区域内的公网通信管理步骤进一步包括,管控区域内的公网通信呼出管理:
伪基站实时监控管控对象的短信和/或语音和/或上网呼出业务;
判断呼出业务是否为许可业务,若为许可业务,为管控对象建立呼出通信;
若非许可业务,但呼出业务不涉及泄密,根据管控对象位于黑名单、白名单或者灰名单,做出响应;
若管控对象位于黑名单,不为管控对象建立通信,并通过语音或者短信形式警示管控对象关机;
若管控对象位于白名单,直接根据管控对象具有的权限为管控对象建立通信;
若管控对象位于灰名单,在为白名单上的管控对象建立完通信时,为灰名单上的管控对象建立通信;
记录管控对象的呼出历史,并保存。
10.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移动设备通信的区域管控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屏蔽管理模块:用于建立伪基站,实现管控区域内的移动设备与伪基站通信;
对象管理模块:用于根据管控区域的管控对象类别,预设置黑名单和白名单,并对黑名单和白名单进行实时更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977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