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摆线液压马达输出轴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4259.0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1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生;张智敏;盛玉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02 | 分类号: | F16C3/02;B23B1/00;B24B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12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线 液压 马达 输出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轴,尤其是一种摆线液压马达输出轴,同时还涉及其加工方法,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摆线液压马达是一种低速大扭矩马达,具有体积小、单位功率密度大、效率高、转速范围宽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轴配流液压马达,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十分适合压力等级低、性价比要求高的场合。为了保证轴配流阀的润滑及形成理想的配流油膜和可靠的密封,其输出轴设置有周向的环形油槽,但这种结构的油槽不利于输出轴径向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结构改进,提出一种有利于保证径向承载能力,并且加工工艺简便、密封润滑效果好的线液压马达输出轴,同时给出其加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摆线液压马达输出轴包括主轴本体,所述主轴本体由组装后位于摆线液压马达体壳内的大径段和伸出所述体壳外的小径段构成;所述大径段的内孔具有与液压马达联动轴传动啮合结构,且其外圆表面具有与所述体壳内孔动配合部位,所述动配合部位具有至少二段周向间断油槽;所述间断油槽的槽底由圆心与所述动配合部位外圆的圆心偏离工艺偏心距的偏心弧段构成,所述偏心弧段的半径大于所述动配合部位外圆的半径。
所述工艺偏心距根据设定的偏心弧段半径、间断油槽最大深度以及动配合部位半径,按下式确定:
e=R+h-r
式中
e——工艺偏心距(mm)
R——偏心弧段半径(mm)
h——间断油槽最大深度(mm)
r——动配合部位半径(mm)。
上述工艺偏心距e以及偏心弧段的半径R根据设定的间断油槽最大深度h和外弧长l或该弧长所对圆心角以及动配合部位半径r,不难根据相应的几何关系,建立联立方程求出。
这样,间断油槽的加工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将主轴本体以其轴线偏离车或磨削旋转夹具回转中心工艺偏心距的位置夹持在车或磨削旋转夹具上;
第二步、驱使车或磨削旋转夹具旋转;
第三步、车刀或砂轮接触主轴本体后,根据最大油槽深度进刀,加工出所需的第一段间断油槽;
第四步、在保持工艺偏心距的情况下,将主轴本体相对所述旋转夹具的角向位置按相邻间断油槽的角向位置转动后夹持,按以上第二步和第三步相同的操作,加工出后续的间断油槽。
采用本发明后,避免了输出轴被环形油槽隔段,因此有利于增强径向承载能力,并且借助四爪卡盘等常规工装夹具(或专用工艺装备),即可车出所需的油槽,无需像周向间断等深油槽那样需要繁琐的铣削加工,从而有助于显著提高工效、降低制造成本,而且以中间向两端深度逐渐减小的偏心弧底油槽取代原先同心弧低的等深度油槽,从理论和实际上都更有利于油槽内的容油从油槽两端向主轴本体动配合部位相邻油槽之间的外圆段渗输,进而向两侧扩散,从而更好地形成油膜,保证润滑和密封。对于热处理后加工的油槽,则采用类似四爪卡盘的工位装备(或专用工艺装备)在磨床上进行磨削加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输出轴1,键2,防尘圈3,轴封4,螺钉5,前盖6,阀体7,密封圈8,阀球9,体壳10,油口盖11,O型圈12,隔盘13,转定子副14,后盖15,螺塞16,垫片17,钢垫片18,螺栓19,后滚针轴承20,联动轴21,前滚针轴承22,挡圈23,O型圈24,平面轴承25,前挡圈26。
图2为图1实施例中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动配合部位箭头所示方向剖切的中间断油槽相关参数几何关系图。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镇江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42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