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成分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7224.3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6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跃飞;江振作;朱彦;刘二伟;姜苗苗;柴欣;张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项京;刘继富 |
地址: | 300193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成分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分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中药成分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对制定中药质量标准、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揭示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结合液相色谱对复杂样品快速、高效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可以提供化合物分子量与结构碎片信息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中。
质谱的动态检测范围较窄,检测器容易饱和,难以同时实现中药中常量、微量、痕量成分的综合分析。但是中药化学成分中的微量、痕量成分常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和/或毒性作用,因此检测意义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成分分析方法,以实现同时检测中药中常量、微量、痕量成分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中药成分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根据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各浓度溶液称为第一待测溶液至第N待测溶液,N大于1且为整数;
(2)、对所述第一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确定所述第一待测溶液中的高丰度化合物,所述高丰度化合物为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的溶液中色谱峰峰高高于预设阈值的化合物;
(3)、依次将正整数2到N作为i进行如下处理:
对第i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在对所述第i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过程中,第i待测溶液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剔除所述第一待测溶液至第i-1待测溶液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所确定的高丰度化合物,并对剩余的第i待测溶液中的成分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中的质谱检测,确定所述剩余的第i待测溶液中的高丰度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各梯度浓度溶液的浓度呈等比数列。
优选的,所述中药样品为甘草或丹红注射液。
优选的,所述预设阈值为50%基峰峰高。
优选的,所述对所述第一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待测溶液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所述对第i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i待测溶液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优选的,在对所述第i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过程中,第i待测溶液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剔除所述第一待测溶液至第i-1待测溶液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所确定的高丰度化合物,包括:
对所述第i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过程中,使用质谱六通阀装置从液相色谱分离后的所述第i待测溶液中剔除所述第一待测溶液至第i-1待测溶液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所确定的高丰度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配制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的步骤,包括:
将待测中药样品粉末与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其中,所述待测中药样品为中药材或中药固体制剂;
对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声或热回流处理,获得处理后溶液;
取所述处理后溶液的上清液;
对所述上清液进行离心处理,获得第N待测溶液;
用所述溶剂依次等比稀释所述第N待测溶液,得到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
优选的,所述配制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的步骤,包括:
将待测中药样品作为第N待测溶液,所述中药样品为中药注射剂或中药液体制剂;
用所述溶剂依次等比稀释所述第N待测溶液,得到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
优选的,所述N大于1且小于100。
优选的,所述N为3或5。
优选的,配制待测中药样品的梯度浓度溶液所使用的溶剂为醇类化合物水溶液。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药成分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配制中药样品的多个梯度浓度溶液,将相对较低浓度的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高丰度化合物;然后,将所检测出的高丰度化合物在相对较高浓度的待测溶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时剔除。由于较高浓度的待测溶液的浓度相对较高,因此仍旧可以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出剩余成分中的高丰度化合物。由于可以配制多份梯度浓度溶液,因此对所有待测溶液依次进行上述剔除处理,可以将色谱峰峰高较高的化合物剔除,并最终可以检测到色谱峰峰高较低的化合物,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确定中药中含量较低的化合物成分,甚至微量、痕量成分。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未经天津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72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