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1566.0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1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2001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腈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腈主要用于腈纶、丁腈橡胶、己二腈、丙烯酰胺、ABS树脂等生产,还可用于己内酰胺、多元醇聚合物的生产,其在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乃至全球对丙烯腈的需求量强劲增长,丙烯腈生产装置将不断上马。丙烯腈的生产方法有氰乙醇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法和丙烷氨氧化法四种,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丙烯氨氧化法,即以丙烯、氨气和空气为主要原料,在一定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丙烯腈和水,副产物主要为乙腈和氢氰酸。反应产物经过吸收、萃取和汽提等一系列措施分离后,生产废水中仍含有丙烯腈、氢氰酸、乙腈、吡啶、丙烯酸、丙烯醛、反丁烯二腈和氰醇等有机物,以及反应残留的氨。丙烯腈废水的重要特征为高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高总氮(以下简称TN)和高氰化物(以下简称CN-);毒性高,处理难度大。
对于这类丙烯腈废水,早期较多采用焚烧法,因为焚烧法处理较简单,焚烧温度为850~1100℃,对污染物的破坏最彻底;但焚烧产生的高温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存在严重的能耗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先采用多效蒸发、过氧化氢氧化、湿式氧化或芬顿试剂等物理或化学方法对丙烯腈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丙烯腈和氰化物,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后,再采取生物法处理。
丙烯腈废水经过预处理后,COD和TN仍然很高(COD高达3500mg/L,TN高达550mg/L,TN主要为有机氮和氨氮),采用现有的生物方法处理存在难度,效率较低,需要利用工业水或低浓度废水稀释后处理。如:上海某丙烯腈装置废水利用工业水稀释到COD<1000mg/L后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COD为300~500mg/L,氨氮<150mg/L;安庆某丙烯腈装置废水与腈纶废水混合至COD约700mg/L后采用A/O法处理,出水COD<170mg/L;大庆某丙烯腈装置废水与腈纶废水混合至COD为650-800mg/L,TN为60-70mg/L后,采用纯氧曝气+接触氧化法处理,出水COD和NH3-N基本达标;吉林某丙烯腈装置废水利用低浓度废水稀释至COD<1800mg/L后,采用SBR法处理,出水COD为800~900mg/L,NH3-N<300mg/L,不能达标;改造后采用生物倍增法处理,出水COD<300mg/L,NH3-N<50mg/L,仍未达标。由上可见,虽然对丙烯腈废水进行了稀释(2~5倍),但出水的COD和NH3-N均未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不能直接外排。另外,由于GB8978-1996中没有规定TN的指标,以上用户虽然采用了具有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但均未考核出水TN。
随着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提高了各类生产企业的排污标准,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标准陆续出台了总氮排放指标,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一级/二级总氮指标为15/20mg/L,《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09)规定一级/二级总氮指标为25/35mg/L,《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总氮指标为15mg/L。由于生物法去除COD和TN是最经济、最彻底的方法,所以,开发新型的生物处理方法,或以生物处理为主的联合处理方法,提高丙烯腈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脱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陆续公开几种针对丙烯腈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但存在处理流程较长、处理效率较低或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
中国专利CN102190408B(201110096473.2)采用预曝气反应池—水解酸化池—兼氧池—一段好氧池—二段好氧池—二沉池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腈纶生产综合废水,COD为4500~6100mg/L,TN为380~523mg/L时,出水COD为450~638mg/L,总氮为38~56mg/L。COD去除率为86%~92%,TN去除率为85%~93%。该技术的优点是TN去除率较高,但出水COD较高,仍需要进一步生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15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定构件和显示设备
- 下一篇:一种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研究实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