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管接头和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3668.6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圣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22 | 分类号: | F16L33/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管 接头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胶管接头和套筒。
背景技术
胶管接头是一种用于胶管与液压元件之间的连接的连接件,其一端与胶管进行通过扣压的方式进行紧固,与胶管一起成为胶管总成,另一端在需要时通过螺母或法兰等方式安装在机械零件(或液压元件)上,故胶管接头在工程机械中有广泛的应用。
请参阅图1,现有的胶管接头由套筒110和芯杆120组成,其中,套筒110的内壁和芯杆120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多个相互独立齿形111、121,且套筒110的所有相邻齿形111间的齿距为d,芯杆120所有相邻齿形121间的齿距为d’,且相邻齿形111间的齿距d与相邻齿形121间的齿距为d’相等,套筒110的齿形111和芯杆120的齿形121错位对应(即套筒110的齿形111与芯杆120的齿形121间的凹槽122相对)。在胶管接头与胶管扣压(即将胶管从胶管接入端130处套在芯杆120的外壁与套筒110内壁之间,胶管外层与套筒110内壁接触,胶管内层与芯杆120外壁接触,然后使用一种扣压设备,对套筒110外壁进行压缩,使其收缩,将胶管咬合在齿形111和齿形121之间)时,胶管极易破损,进而导致胶管总成泄露。
发明内容
经研究试验,发现套筒110在扣压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弹性变形,导致齿形111向胶管套入趋势方向产生位移,且越远离胶管接入端的齿形111产生的位移越大,而同时,芯杆120产生的塑形变形较小可忽略不计。故使得套筒110的齿形111的顶端不与芯杆120的齿形121间的凹槽122位置相对,甚至套筒110的齿形111的顶端与芯杆120的齿形121的顶端相对,进而使得胶管极易破损胶管内胶层应力集中,极易破损,导致胶管总成泄露。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管接头和套筒,能够在总成扣压后,有效保护胶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胶管接头,包括套筒(310、610)和设置在所述套筒中的芯杆(320、620),所述套筒的内壁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齿形机构(311、611),所述芯杆的外壁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齿形机构(321、621),其中,每个相邻所述第一齿形机构间的第一间距在扣压后,减去对应相邻第二齿形机构间的第二间距,得到的差均小于预设数值,使得在扣压后,所有所述第一齿形机构与所有所述第二齿形机构均错位相对,实现所有所述第一齿形机构均至少部分落在芯杆外壁上所有相邻第二齿形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凹槽机构(322、622)中。
其中,每个相邻所述第一齿形机构(311、611)间的第一间距在扣压后,均等于对应相邻第二齿形机构(321、621)间的第二间距。
其中,所述套筒(310、610)上的所有所述第一间距在扣压前成等差数列,且越远离所述胶管接头的胶管接入端(330)的第一间距越大,所有所述第二间距均相等。
其中,所述等差数列的公差为0.4毫米至0.5毫米之间的数值。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齿形机构(311、611)为绕所述套筒(310、610)内壁一圈的独立环形结构,每个所述第二齿形机构(321、621)为绕所述芯杆(320、620)外壁一圈的独立环形结构。
其中,所述套筒(310、610)内壁上所有相邻第一齿形机构(311、611)间的空间形成第一凹槽机构(612),所述第一凹槽机构、第二凹槽机构(322、622)均为螺旋结构,且所述第一、第二凹槽机构中至少一个的旋向与胶管拔脱趋势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第一齿形机构(311、611)、第二齿形机构(322、622)沿长度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或者梯形,且所述三角形最高点阴影落在底边远离所述胶管接入端(330)的半边上,或者所述梯形的最高边阴影大部分落在底边远离所述胶管接入端的半边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套筒,所述套筒(310、610)用于胶管接头,所述套筒的内壁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齿形机构(311、611),其中,每个相邻所述第一齿形机构间的第一间距在扣压后,减去胶管接头的芯杆(320、620)外壁上对应相邻第二齿形机构(322、622)间的第二间距,得到的差均小于预设数值,使得在扣压后,所有所述第一齿形机构与所有所述第二齿形机构均错位相对,实现所有所述第一齿形机构均至少部分落在芯杆外壁上所有相邻第二齿形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凹槽机构(322、62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3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