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4388.5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黄虎龙;刘玉成;宋鹏飞;冯雅晨;王秀林;何洋;张瑜;郑珩;陈海平;张新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3 | 分类号: | B01J23/83;C10L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吴彦峰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甲烷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尤其是煤化工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含液化天然气)为425亿立方米,较2011年同比增长31.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28.9%,比2011年增加5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Nm3,市场缺口约400亿Nm3;在2016~2020年期间,天然气需求增速将保持在年平均8%左右,且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可望超过3000亿Nm3,市场缺口将达到900亿Nm3,届时将有4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针对天然气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增加天然气的产量,以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
与石油等能源相比,我国煤储量相对丰富,因此,利用煤制天然气或合成气具有广阔的前景。煤制天然气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可达50%,其比煤间接液化(转化效率为32%)和煤直接液化(转化效率为38%)的效率都高,从能量利用角度出发,煤制天然气是利用煤炭的一种较好的利用途径。
利用高温绝热工艺进行甲烷化工艺设计的能量利用率高,也是目前主流的工艺技术,结合该技术,目前国外托普索公司、戴维公司具有成熟的高温甲烷化催化剂技术。目前,该类催化剂主要依靠进口,相应的许可费用较高,而国内尚无工业化应用的催化剂。因此,国内迫切需要此类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目前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主要依靠进口,费用较高,而我国国内迫切需要此类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催化剂的原料、制备方法均与现有技术有显著区别,该催化剂能够用于煤制气高温高压生产合成天然气,及其它富含CO、CO2和H2气体的甲烷化制备。该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载体、第一助剂、第二助剂等,该催化剂适于煤制气高温高压生产合成天然气。其具有良好的高温活性、稳定性和抗积碳性,完全能够满足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的生产需要,对于该类催化剂的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甲烷化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载体、第一助剂、第二助剂,以Ni为活性组分,以Al2O3为载体,第一助剂为镧、铈、钐的氧化物中的一种,第二助剂为镁、锰、铁、锆的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载体、第一助剂、第二助剂均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该催化剂中。
以氧化态计,活性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15~55%,第一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6%,第二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3~15%,余量为载体。
以氧化态计,活性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25~45%,第一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5%,第二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7~11%,余量为载体。
所述第一助剂为镧的氧化物。
前述新型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还原溶液:将还原剂溶于水中,得还原溶液;
(2)制备原料液:分别取硝酸镍、硝酸铝、第一金属盐、第二金属盐,将硝酸镍、硝酸铝、第一金属盐、第二金属盐与水混合均匀,得原料液;
(3)混合反应:将还原溶液加入等体积的原料液中,搅拌均匀,得溶液一,再在剧烈搅拌下,向溶液一中加入与溶液一等体积的碱性溶液,得溶液二,将溶液二转移至反应釜中,将反应釜密封后,放入烘箱中,将烘箱内的温度升温至100~200℃,恒温10~15h后,冷却至室温,最后将反应釜从烘箱中取出;
(4)后处理:将从烘箱中取出的反应釜内的反应产物过滤、洗涤至pH值至6~7,得洗涤物,将洗涤物在80~120℃下干燥4~30h后,再在300~550℃下焙烧2~12h,即得新型甲烷化催化剂;
所述步骤1中,还原剂为甲醛、水合肼、次亚磷酸钠、抗坏血酸中的一种;所述还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为100~150g/L;
所述步骤2中,第一金属盐为硝酸镧、硝酸铈、硝酸钐中的一种,第二金属盐为硝酸镁、硝酸锰、硝酸铁、硝酸锆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43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