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登山钩及其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1313.5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0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钱年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天鹰铝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C1/02;C22C1/06;C22F1/053;A63B29/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1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登山 及其 加工 工艺 | ||
1.一种登山钩,包括“C”形钩体和呈中空结构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下端通过铰接销轴铰接连接在钩体末端上,所述钩体末端开设有与铰接销轴相配合的铰接孔,所述活动杆上端能扣合在钩体首端上,所述钩体末端设有“V”形抵靠缺口,所述活动杆内设有安装板且安装板下端抵靠在抵靠缺口内,安装板上端套设有用于使活动杆弹性回弹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活动杆内侧壁和安装板上端,在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活动杆始终具有朝向扣合方向的回弹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的外周面由面朝活动杆的内弧形面、背离活动杆的外弧形面以及对称平行设置在内弧形面与外弧形面之间的两扁平面环绕围成,所述钩体由连为一体且从首端至末端依次设置的首段、第一弧形过渡段、中段、第二弧形过渡段、末段构成,所述第一弧形过渡段首尾两端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L1大于第二弧形过渡段首尾两端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L2,所述抵靠缺口底部的横截面与安装板下端横截面相交于A点,当活动杆转动至内弧形面时,活动杆上端与内弧形面相交于B点,所述A点与B点相连形成直线Z,所述铰接孔横截面的中心C点与钩体首端位于直线Z的同一侧,所述C点与外弧形面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L3,4.5mm≤L3≤6.5mm,所述C点与直线Z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L4,0.3mm≤L3≤0.6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登山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上端安装有安装销轴,所述钩体首端开设有与安装销轴相配合的安装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登山钩,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首端向安装缺口内延伸形成倒钩部,所述安装销轴能伸入安装缺口内并卡固在倒钩部与安装缺口底部之间。
4.一种登山钩的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配料:按如下登山钩的各元素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比配料,所述登山钩的各元素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Zn:5.1-6.1%,Mg:2.3-2.9%,Cr:0.18-0.28%,Cu:1.2-1.5%,Mn:0.3%,Si:0.4%,Fe:0.5%,Ti:0.2%,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S2、熔炼:将配料好的合金加入熔炼炉内熔炼成铝液,并先后进行除气精炼,精炼后静置扒渣;
S3、铸造:将模具先进行预热,再将扒渣后的铝液调至浇注所需的温度铸造成铝合金圆铸棒;
S4、挤压:根据登山钩的断面设计,用反挤压机将加热好的圆铸棒从模具中反向挤压挤出成型;
S5、热处理:对挤出成型的铸件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包括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其中固溶处理温度为460-500℃,保温0.5-2小时后立即进行风冷淬火处理,时效处理温度为100-140℃,保温20-26小时后自然冷却得登山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熔炼温度为730-760℃,熔炼时间为50-80min。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除气精炼的温度为720-750℃,精炼时间为15-25min,除气精炼中氮气压力为0.5-0.6MPa,氮气流量为0.8-1.0m3/h,精炼剂的加入量为铝液的0.15-0.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扒渣处理的清渣剂的加入量为0.2-0.5%,扒渣温度为720-74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的浇注温度为700-730℃,模具温度为330-360℃,开模时间为200-230s。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山钩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的固溶处理温度为470-490℃,保温0.5-1.5小时后立即进行风冷淬火处理,时效处理温度为110-130℃,保温22-2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天鹰铝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天鹰铝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131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