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油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02124.X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4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鞠兴荣;袁建;何荣;王立峰;高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财经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D9/007 | 分类号: | A23D9/007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袁静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油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油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油在世界食用油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研究植物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因如光照、水分、氧气等,内因如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及微量脂肪伴随物等。抗氧化剂的添加可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传统的油脂抗氧化剂主要有天然抗氧化剂如生育酚、类胡萝卜素、多酚类等,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等,但多数天然抗氧化剂不易被制取、且价格昂贵。
二亚油酸甘油酯(LL)是一种甘油二酯(DAG),DAG易被制取,价格低廉,已经被确定为一种新型的安全性食品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油,该食用油具有氧化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食用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食用油,含有植物油和二亚油酸甘油酯。所述植物油为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植物油优选为大豆油。所述二亚油酸甘油酯为1,3-二亚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所述二亚油酸甘油酯与植物油的重量比为(0.05-2.5):100。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食用油的制造方法,将二亚油酸甘油酯与植物油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所述食用油。
本发明食用油含有植物油和二亚油酸甘油酯,在敞开贮存于25℃、光照强度为1700 Lx条件下,每隔一周测一次氧化指标,包括POV值、OSI值、挥发性成分醛类物质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发现,本发明含有有二亚油酸甘油酯的食用油与植物油相比,POV值和挥发性成分醛类的含量较低,OSI值较高,亚油酸含量较高,其它脂肪酸成分无显著性变化。二亚油酸甘油酯易被制取,价格低廉,已经被确定为一种新型的安全性食品成分。上述结果说明,本发明食用油具有显著的氧化稳定性、安全性和成本低廉的优点。
本发明食用油的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各实施例中食用油的POV值随时间的变化。
图2显示了各实施例中食用油的OSI值随时间的变化。
图3显示了二亚油酸甘油酯与大豆油的混合比对食用油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大豆油是将大豆采用压榨或浸出方式处理得到的大豆油。1,3-二亚油酸甘油酯为分析纯,纯度为98%,购于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
实施例1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 0.01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实施例2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0.05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实施例3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 0.1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实施例4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 0.5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实施例5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 1.0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实施例6
将大豆油和1,3-二亚油酸甘油酯按照重量比为100: 2.0混合,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食用油。
将实施例1-6制备的食用油及大豆油同时敞开贮存于25℃、光照强度为1700 Lx条件下,每隔一周测一次氧化指标,包括过氧化值(POV)、氧化稳定指数(OSI)、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食用油的过氧化值(POV):按照GB/T 5538-2005/ISO 3960:2001测定。
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指数(OSI):按照GB/T 21121-2007/ISO 6886:2006测定。
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具体方法如下:
(1)顶空条件:称量4.00 g油样品于10 mL顶空瓶中,铝盖封口,放入Agilent 7694E Headspace Sampler中,平衡温度为150 ℃,平衡时间20 min,定量管温度180 ℃,输送线温度为200 ℃,载气为氦气,进样时间1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财经大学,未经南京财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21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预应力工字型钢骨混凝土叠合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