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5次Bezier曲线的G3连续过渡曲线构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6983.4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6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宁涛;陈志同;席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ezier 曲线 g3 连续 过渡 构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5次Bezier曲线的G3连续过渡曲线构造方法,属于CAD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G3连续在CAD建模中有时很有用,如:叶片前后缘的圆角曲线,iphone手机外壳,汽车设计等。G3连续属于曲率变化率连续,这种连续级别不仅具有G0、G1、G2连续级别的特征之外,在连接点处曲率变化率也是连续的,这使得曲率变化更加平滑,这种连续级别的表面有比G2更流畅的视觉效果。目前有些CAD软件具有G3连续曲线曲面的构造能力,如Autodesk Alias2011Essentials用7次多项式构造G3连续曲线。但7次多项式曲线次数高,曲线易出现“振荡”这样不易对模型进行交互式设计,并且曲线阶数越高,要求计算的次数越多,存储占用空间也就越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利用了两端限制曲线的三阶导数,提出了用5次Bezier曲线构造G3连续过渡曲线方法。
发明内容
1、目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5次Bezier曲线的G3连续过渡曲线构造方法,提高CAD建模过程中过渡曲线造型的质量。
2、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5次Bezier曲线的G3连续过渡曲线构造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求出原始曲线在端点处的一阶导矢和二阶导矢;
步骤二、使原始曲线和过渡曲线在连接点处满足G2连续条件;
步骤三、在步骤二的基础上,使原始曲线和过渡曲线在连接点处满足G3连续;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反算5次Bezier过渡曲线控制点;
步骤五、根据步骤四中的控制顶点正算5次Bezier过渡曲线。
其中,在步骤一所述的“原始曲线”是指需要进行过渡连接的两条参数曲线,“一阶导矢和二阶导矢”是指参数曲线对一般参数的求导;
其中,在步骤二所述的“G2连续条件”是指两组曲线在连接点处满足G0、G1连续条件下,有公共的曲率矢(大小和方向);G0连续是指一条曲线的一个端点与另一条曲线的一端点相接触;G1连续是指两条曲线在结合处在满足G0连续的条件下,切矢方向相同。
其中,在步骤三所述的“G3连续”是指5次Bezier曲线与原始曲线的在两个连接点处的曲率的导数连续;
其中,在步骤四所述的“反算5次Bezier过渡曲线控制点”是指在得出5次Bezier过渡曲线之前先算出控制顶点,5次Bezier过渡曲线控制点有6个;
其中,步骤五所述的“正算5次Bezier过渡曲线”是指根据步骤四中得到的控制顶点得出5次Bezier过渡曲线的表达式。
3、优点和功效
本发明提供了用5次Bezier曲线构造G3连续的过渡曲线方法,采用Bezier曲线构造过渡曲线具有易于直观地控制曲线的形状,方便交互设计的优点,并且参数个数越少,阶数越低,计算次数也就越少,在计算机中存储空间越小,本发明可用于CAD建模中过渡曲线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曲线曲率梳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5次Bezier曲线构造G3连续过渡曲线示意图
图3为连接点处过渡曲线一、二阶导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流程框图。
图中代号、符号说明如下:
G0,G1,G2,G3—曲线G0,G1,G2,G3连续
P0,P1,P2,P3,P4,P5—5次Bezier曲线控制顶点
r0—曲线0与过渡曲线的连接点
r1—曲线1与过渡曲线的连接点
r′—过渡曲线一阶导数
r′′—过渡曲线二阶导数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4,本发明一种基于5次Bezier曲线的G3连续过渡曲线构造方法,该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求出原始曲线在连接处的一阶导矢和二阶导矢,分别表示曲线0与过渡曲线连接点的一、二导数和曲线1与过渡曲线连接点的一、二阶导数,“点”表示对原始曲线求导,“撇”表示对过渡曲线求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6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