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1473.2 | 申请日: | 2010-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9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御手洗薰;长滨阳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有限公司名将 |
主分类号: | A61K39/39 | 分类号: | A61K39/39;A61P37/04;A61P37/08;A61P1/00;A61P19/02;A61P31/04;A61P31/14;A61P31/18;A61P35/00;A61P3/10;A61P9/12;A61P19/08;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19 | 代理人: | 寿宁 |
地址: | 日本国大分县佐***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免疫 增强 组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通过对先天性免疫进行刺激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得到增强,其特征在于具有:
由FERM BP-11209芽胞杆菌sp.、FERM BP-11206梭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FERM BP-11207梭形芽孢杆菌sp.、以及FERM BP-11208丛毛单胞菌sp.所形成的共生菌群,通过对从中选择出的一种或是一种以上菌类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所产生的免疫赋活物质作为有效成份;
前述免疫赋活物质,是将从前述共生菌群所选择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而使得该菌类内孢子化,再将前述培养液去除包含该已内孢子化的菌类的不纯物而获得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至少其重量的98%以上为平均分子量达1.000Da以下的亲水性低分子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自然杀伤T细胞进行活性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树状细胞、小胶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或柯弗氏细胞进行活性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或骨芽细胞进行活性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Th17或Th1进行分化或进行活性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白细胞介素21的产生增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罹患过敏疾患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的抗炎症剂来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颚关节炎、溃疡性大肠炎、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所形成的群症组中选出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针对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可以作为疫苗的佐剂来使用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是由机会致病菌、HIV、HCV、以及HPV所形成的群症中选择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肝脏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恶性淋巴肿、糖尿病、高血压、创伤、韧带损伤、骨折、低温烫伤、青春痘、飞蚊症、褥疮、荨麻疹群症的疾病罹患者的治疗或预防药物或作为动物药被使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作为食品或饲料所使用。
14.一种制造方法,是利用刺激先天性免疫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增强的免疫增强组成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准备培养工序,准备并培养由FERM BP-11209芽胞杆菌sp.、FERMBP-11206梭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FERM BP-11207梭形芽孢杆菌sp.、以及FERM BP-11208丛毛单胞菌sp.所形成的共生菌群,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进行了上述准备工序的菌类,
分解工序,是对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进行分解的工序,
不纯物去除工序,是从前述菌类的培养液中去除不纯物的工序,
前述分解工序为,将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而使得该菌类内孢子化而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有限公司名将,未经有限公司名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147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