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仪表指针识别的检测算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2723.2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4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赵海伟;刘玉娥;任娜娜;姚潇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林兵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仪表 指针 识别 检测 算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仪表识别的算法。
背景技术
指针式仪表作为一种传统的计量仪器,由于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维护方便、防腐蚀、不受电磁场干扰、耐低温、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目前仍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运输、科学实验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指针式仪表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抄表读数或准确度检定。指针式仪表的检定技术发展到今天,检定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受各单位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基本处于人工、半自动化阶段。在对指针式仪表进行检定的过程中需要人工参与读数,由于人眼的视觉误差和视觉疲劳,当指针位于表盘的两分度线之间时,人眼只能粗略估计指针的位置。这些判读易受到人的观测角度、观测距离等因素影响,不稳定、可靠性不高,人眼的分辨能力有限,并且整个工作过程繁琐,重复性工作很多,数据处理工作量大,检定效率低,在检验测试工作中难免出现疏忽和差错。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表指针识别的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逆时针和顺时针求出指针角度然后取平均值,大大提高了识别精确度,克服了人眼观察时误差大的缺点,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仪表指针识别的检测算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待测仪表的彩色图像I;计算机读取待测仪表的彩色图像I;
步骤2:对彩色图像I进行灰度化处理,得到灰度图像I1;
步骤3:对灰度图像I1进行裁剪,得到裁剪图像I2;
步骤4:对裁剪图像I2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I3;
步骤5:对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I3进行指针查找,求出指针偏转角度d,提取指针图像B1;
步骤6:由直线拟合求出起始刻度线的斜率k,根据步骤5中的指针偏转角度d以及斜率k得到指针的读数;返回步骤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对彩色图像I进行灰度化采用分量法、最大值法、平均值法或者加权平均法。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对灰度图像I1进行裁剪得到裁剪图像I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设灰度图像I1上的点的位置记为(i,j),1≤i≤a,1≤j≤b,其中a,b为灰度图像I1的像素点矩阵的总行数与总列数;
2)如果灰度图I1上的任一像素点到仪表圆心的距离不小于仪表的外径,则令该像素点的灰度值为为255;所述仪表的外径是指仪表标有刻度的环状区域的外圆半径;
3)如果灰度图I1上的任一像素点到仪表圆心的距离小于等于仪表的内径,则令该该像素点的灰度值为255;所述仪表的内径指仪表标有刻度的环状区域的内圆半径;
4)如果灰度图I1上的任一像素点到仪表圆心的距离在内径和外径之间,则该元素的灰度值保持不变;得到裁剪图像I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对裁剪图像I2进行二值化处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初始阈值th=(tmin+tmax)/2;其中,tmax和tmin是裁剪图像I2像素点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
2)将I2图像分割为灰度值大于初始阈值th的图像区域G1和灰度值小于等于初始阈值th的图像区域G2。
3)分别计算图像区域G1和图像区域G2包含的像素的灰度均值u1和u2。
4)计算新的阈值th=(u1+u2)/2。
5)重复步骤2)、3)、4),直到连续两次计算得到的阈值th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1。
6)如果裁剪图像I2上任意像素点的灰度值大于步骤5最终得到的阈值th,则给该像素点的灰度值赋值255;否则赋值0,得到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I3。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的对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I3进行指针查找,求出指针偏转角度d,提取指针图像B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将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I3中的仪表表盘等分成400等份,每一份为一个圆心角极小的扇形,这些扇形均可近似成线,扫描从以表盘的中心为原点的x轴的正方向开始。
2)在仪表表盘部分找出h1到h2之间黑色像素点最多的一个扇形;其中,h1代表仪表标有刻度的环状区域的外圆半径,h2代表仪表标有刻度的环状区域的内圆半径;具体操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2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射钉器隔音防护罩装置
- 下一篇:轮毂轴承外圈压装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