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和机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8619.2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8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L.塞尔布;M.M.弗里曼;A.M.乔施;W.A.伯尔;C.J.梅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陶梅;杨炯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机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一种小型车辆的动力系;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具有差速器的内燃发动机的动力系,所述差速器位于发动机占用空间(engine footprint)的下方从而改进小型车辆中的封装。
背景技术
较小或较轻车辆不仅在由于道路狭窄因而基础设施要求使用小型车辆的国家是常见的,而且由于燃料价格高涨和燃料供应日益缺乏以及对全球变暖和因化石燃料燃烧所致其它问题的担心,因而在全世界也变得普遍。随着这种车辆的日益普及带来了构件封装方面的工程挑战,其中重要的一个挑战在通常称为“动力系”的发动机、变速器和差速器方面。大部分车辆具有用于动力系的所谓“可用空间”。可用空间是由车辆自身的设计者所提供而且是被相当严密保护的空间。期望动力系工程师遵循该空间并提供不超出该空间的动力系,以便不影响车辆的形状、款式处理或性能。这意味着动力系必须位于可用空间内部并且不改变车轮中心线(改变车轮中心线将会例如改变车辆的轴到轴的总长度(即轴距))。动力系的可用空间通常由前面的线或者说冷凝器/散热器/风扇模块(“CRFM”)线以及后面的线或者说仪表板前沿(front of dash,缩写为“FOD”)线界定。
参照图1,一种常见的动力系构造被称为“差速器向后(Differential Rearward)”选项10。分别用12和14表示CRFM线和FOD线,并且用虚线16表示车体。图1中显示内燃发动机18处于动力系可用空间中的安装构造(注:变速器通常成一直线地轴向地在发动机后面),差速器19向后倾斜并且从动力系的可用空间42中突出来。然而,差速器向后选项10仅在使车轮中心线20向后移动了距离(“D”)22时才有用,该向后移动会是不期望的,如前所述。参照图2,为了纠正车轮中心线20的向后移动,可将内燃发动机18在车体16内向前移动一个距离(“D”)24。然而,这使得CRFM线和FOD线必须移动到新的位置CRFM 12B和FOD 14B,从而不期望地增加了车辆总长度达相同的量。参照图3,另一常见动力系构造被称为“差速器向前(Differential Forward)”选项30。分别用12和14表示CRFM线和FOD线,并且用虚线16表示车体。图3中显示内燃发动机18处于动力系的可用空间42中的安装构造(注:变速器通常成一直线地轴向地在发动机的后面)。然而,差速器向前选项仅在使车轮中心线20向前移动了距离(“D”)32时才有用,该向前移动会是不期望的,如前所述。参照图4,为了纠正车轮中心线20的向前移动,可将内燃发动机18在车体16内向后移动一个距离(“D”)34。然而,这使得CRFM线和FOD线必须移动到新的位置CRFM 12C和FOD 14C,从而会不期望地减小车身16的乘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影响车辆的形状、款式处理或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车辆动力系的占用空间。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车体包括发动机/动力系舱,该舱具有用于动力系总成的可用空间。FOD线和CRFM线限定可用空间。包括内燃发动机、变速器和差速器的动力系总成限定在内燃发动机下方的区域内的发动机占用空间。曲轴轴线延伸经过发动机,并且差速器中心线在曲轴轴线下方延伸经过差速器,用于限定车轮中心线,其中差速器设置在发动机占用空间内并且动力系总成紧凑地设置在用于动力系总成的可用空间内。
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包括:发动机/动力系舱,所述发动机/动力系舱具有用于动力系总成的可用空间,所述可用空间由FOD线和CRFM线所限定;动力系总成,所述动力系总成包括内燃发动机、变速器和差速器;发动机占用空间,所述发动机占用空间被定义成在所述内燃发动机下方的区域;曲轴轴线,所述曲轴轴线延伸经过所述发动机;以及差速器中心线,所述差速器中心线延伸经过所述差速器,在所述曲轴轴线的下方,用以限定车轮中心线,其中,所述差速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占用空间内并且所述动力系总成设置在所述用于动力系总成的可用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86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压器线圈匝间短路智能测试器
- 下一篇:一种橡胶树长效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