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6482.8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3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国;杨跃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国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电动 驱动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行车驱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
基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车辆采用电动驱动机构已愈来愈多,即便是重型车辆、大功率的工程机械车辆及拖车等,采用电动驱动机构驱动车辆行驶也是发展的趋势。
电动驱动机构作为车辆行驶中的主要执行机构,是电动车辆的重要部件,该部件主要包含电动机、制动器和差速器等,现在的电动驱动机构里的湿式制动器,其制动机构多为常闭机构,在车辆行车制动时,易导致其晃动,造成安全隐患。另外,与制动相关的零部件由于在驻车及行车制动时均处于工作状态,易导致其寿命较短、故障较多等缺陷。而在大功率的工程机械车辆中,其行车驱动机构现在多采用液压马达驱动机构,该机构主要由发动机、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液压马达及液压控制元件等组成)、制动器、轮边减速机构等零部件组成,其中液压马达在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基于液压马达的特点,该类驱动机构具有输出功率大,运动方向易于控制等优点。但是,液压马达行车驱动机构在实际使用时,存在液压系统复杂而易产生故障,维修麻烦,且由于液压马达工作噪音大,也与当今追求设备的环保理念相冲突。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该机构简化了液压系统,降低了机器噪音,减轻了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提高了行车制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电动机安装在联接盘上,联接盘安装在支撑轴上,支撑轴和联接盘内孔处安装有制动毂,支撑轴上安装有放气塞和进油接头,所述支撑轴固定在车架上,二者静止不动;支撑轴内孔处安装有活塞、静摩擦片,外圆处安装有轮毂;还包括一安装在半轴、支撑轴和轮毂上的三级差动减速机构;制动毂上安装有动摩擦片,制动毂一端通过花键与半轴联接,制动毂另一端通过花键与电机轴联接;所述静摩擦片、动摩擦片、制动毂、活塞、复位弹簧以及支撑轴构成常开式湿式制动器。
其进一步是:所述的差动减速机构采用由齿圈Ⅰ、齿圈Ⅱ与行星轮Ⅰ、行星轮Ⅱ、行星轮Ⅲ,以及太阳轮Ⅰ、太阳轮Ⅱ、太阳轮Ⅲ构成三级差动减速机构;沿轮毂圆周方向均布多个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联接齿圈Ⅱ;齿圈Ⅱ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多个螺钉孔,并通过螺钉联接齿圈Ⅰ,行星轮Ⅰ、行星轮Ⅱ、行星轮Ⅲ对应的安装在行星轴Ⅰ、行星轴Ⅱ、行星轴Ⅲ上,所述行星轴上还对应安装行星轮架Ⅰ、行星轮架Ⅱ、行星轮架Ⅲ;太阳轮Ⅰ通过花键与半轴联接,太阳轮Ⅱ、太阳轮Ⅲ及定位套均空套在半轴上;行星轮架Ⅰ和行星轮架Ⅱ通过花键对应联接在太阳轮Ⅱ、太阳轮Ⅲ上,并一起旋转,行星轮架Ⅲ与支撑轴一起,通过平键与定位套连成一体,不能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采用电池供电,输出动力的电机可选用普通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故避免了液压马达工作噪音大、液压系统复杂而易产生故障及环保性差的缺点,同时,普通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价格较低,节约了成本;
(2)本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由于驻车制动改在电动机轴上完成(电动机轴上自带抱闸装置),故本湿式制动器的制动机构可设计为常开机构,即:车辆驻车及正常行驶时,活塞、复位弹簧等制动零部件为非受力状态,动、静摩擦片分离,这样简化了湿式制动器的结构,延长了湿式制动器的寿命,解决了常闭机构刹车急、缓冲差、装载的货物易飞出等问题;
(2)本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由于驻车制动改在电动机轴上完成(电动机轴上自带抱闸装置),故本湿式制动器的制动机构可设计为常开机构,即:车辆驻车及正常行驶时,活塞、复位弹簧等制动零部件为非受力状态,动、静摩擦片分离,这样简化了湿式制动器的结构,延长了湿式制动器的寿命,解决了常闭机构刹车急、缓冲差、装载的货物易飞出等问题;
(3)本车辆的电动驱动机构,其差速传动机构为大传动比、大扭矩的三级传动机构,在增加输出扭矩的同时,可将电动机输出的转速大幅降低,可驱动重型车辆的运动。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K向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行星轮系Ⅰ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行星轮系Ⅱ结构示意图;
图6是行星轮系Ⅲ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轴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轴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0是联接盘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联接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国,未经杨建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64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死机一键启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压缩天然气瓶端部固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