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9250.7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超;杜鹏;张增光;王锦艳;张良超;侯亦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30 | 分类号: | F16F15/30;F16F15/315;F16H55/1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体式 飞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
背景技术
飞轮为发动机重要部件,其作用为将曲轴旋转运动转化为惯性运动,输出稳定的旋转力。当前,曲轴信号轮多布置在发动机前端带轮或曲轴之上,经研究发现如布置在前端,受曲轴扭震的影响,采集信号不准确。如果布置在曲轴之上,对机体等均需做大的变更,如何才能即保证信号采集要求,又能在当前基础上变更,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包括飞轮本体,该飞轮本体向一侧凸起形成圆盘形,其边缘处设有飞轮信号齿;所述飞轮本体的另一侧上设有用于连接离合器的凸台和定位销,该侧边缘设有起动齿圈;所述飞轮本体的中心设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的周围设有用于连接曲轴的定位销孔及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飞轮信号齿采用58×6°均布方式,其中,第一齿位于第一缸上止点前70.3°位置,第20齿下降沿位于第一缸上止点后45°。
优选的,所述飞轮信号齿的齿顶圆直径为φ280±0.1mm,齿高h为4.5mm,齿厚为6mm,齿侧边倾斜角α为3°,齿槽夹角β为3.4°,该齿顶部R1和底部R2均设成倒圆。
优选的,所述螺栓孔为7个,其直径为φ12.5mm,分布圆直径为φ67mm;所述定位销孔位于螺栓孔的中间,其直径为φ9.1H7,分布圆直径为φ60mm;所述7个螺栓孔之间以50°均布,起始的螺栓孔与定位销孔夹角为30°。
优选的,所述起动齿圈是通过热压装配到所述飞轮本体上,该起动齿圈与所述飞轮信号齿的距离为7.7mm。
优选的,所述凸台均布在所述飞轮本体上,其中部分凸台上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分布圆直径为φ256mm,并以120°均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将信号齿、起动齿集成于飞轮本体上,设计所述将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齿铣在飞轮本体上,减小了曲轴扭振对信号采集的影响,保证了曲轴位置传感器采取信号的准确性,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飞轮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飞轮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飞轮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飞轮的信号齿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飞轮本体1,定位销孔2,螺栓孔3,飞轮信号齿4,凸台5,定位销6,起动齿圈7,安装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方位并不局限于以下实例,应包含权利要求书中的全部内容。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发动机一体式飞轮,包括飞轮本体1,该飞轮本体1向一侧凸起形成圆盘形,其边缘处设有飞轮信号齿4;所述飞轮本体1的另一侧上设有用于连接离合器的凸台5和定位销6,该侧边缘设有起动齿圈7;所述飞轮本体1的中心设有安装孔8,在所述安装孔的周围设有用于连接曲轴的定位销孔2及螺栓孔3。
如图1、2所示,所述飞轮信号齿4采用58×6°均布方式,其中,第一齿位于第一缸上止点前70.3°位置,第20齿下降沿位于第一缸上止点后45°。
如图4所示,所述飞轮信号齿4的齿顶圆直径为φ280±0.1mm,齿高h为4.5mm,齿厚为6mm,齿侧边倾斜角α为3°,齿槽夹角β为3.4°,该齿顶部R1和底部R2均设成倒圆。
如图1、2所示,所述螺栓孔3为7个,其直径为φ12.5mm,分布圆直径为φ67mm;所述定位销孔2位于螺栓孔3的中间,其直径为φ9.1H7,分布圆直径为φ60mm;所述7个螺栓孔3之间以50°均布,起始的螺栓孔3与定位销孔2夹角为30°。
如图3所示,所述起动齿圈7是通过热压装配到所述飞轮本体1上,该起动齿圈7与所述飞轮信号齿4的距离为7.7mm。
如图1、2所示,所述凸台5为9个均布在所述飞轮本体1上,其中的3个设有定位销6,所述定位销6分布圆直径为φ256mm,120°均布。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92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