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型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1589.5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9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郭天才;文华;邓旺群;刘飞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学分析实验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模型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光弹性应力冻结试验中,采用对简单和复杂的模型都能进行多种形式加载并能进行模型材料条纹值标定的光弹性模型加载装置,如附图图1所示,该模型加载装置包括设置于台面上的主体框架1、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上的拉力施加装置2和/或压力施加装置3,拉力施加装置2包括固设于主体框架1上用于夹持并定位第一测试元件100的装夹头10、与第一测试元件100铰接的连接头20、以及用于悬挂拉力砝码21的拉杆30,通过在拉杆30上悬挂拉力砝码21从而间接给第一测试元件100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压力施加装置3包括杠杆支撑机构40、杠杆50以及压力传递杆60,杠杆支撑机构40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1顶部的支撑架401、以及设置在支撑架401上的转轴402,压力传递杆60的一端铰接在转轴402一侧的杠杆50上,压力传递杆60的另一端与第二测试元件200相抵接,通过在悬挂在杠杆50上的挂钩501上悬挂压力砝码31,通过杠杆50把该竖直向下的拉力转化为施加在第二测试元件200上的压力。测试时,由于测试环境中存在外部的附加风力,拉力砝码21和压力砝码31容易在附加风力的作用下出现偏载现象,产生约2%-10%的偏载,影响光弹性模型加载装置的测试精度,且施加的载荷越小,风力造成的偏载现象越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测试精度高、通用性强、可反复使用的模型加载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模型加载装置在加载时存在的偏载现象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型加载装置,包括设置于台面上的主体框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上的拉力施加装置和/或压力施加装置,其中,拉力施加装置通过拉力砝码对第一测试元件施加拉力,压力施加装置通过压力砝码对第二测试元件施加压力,装置还包括:围设于拉力砝码外并与拉力砝码间隙配合的第一挡风圈,第一挡风圈固设于主体框架或台面上;和/或围设于压力砝码外并与压力砝码间隙配合的第二挡风圈,第二挡风圈固设于主体框架或台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挡风圈的内周面与拉力砝码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第二挡风圈的内周面与压力砝码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
进一步地,第一挡风圈通过连接杆连接于主体框架的两条纵向支撑梁之间。
进一步地,连接杆与主体框架的两条纵向支撑梁的相连端均设有U型夹,U型夹通过螺栓固定于纵向支撑梁的安装孔上。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圈通过支撑杆固定于底座上,底座设置于台面上。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圈的底部封闭,支撑杆与第二挡风圈的封闭的底部中心相连。
进一步地,底座为圆盘,支撑杆固定于底座的中心上。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测试前对拉力砝码和/或压力砝码的上表面的平面度和直线度进行测试的水平仪,水平仪在测试时放置于拉力砝码和/或压力砝码的上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型加载装置,测试时,当加载环境中存在外界的附加风力时,由于第一挡风圈围设于拉力砝码外并与拉力砝码间隙配合,第二挡风圈围设于压力砝码外并与压力砝码间隙配合,从而拉力砝码和/或压力砝码沿水平方向的运动被限制,抵消了外界附加风力对模型加载装置的影响,进而提高了模型加载装置的测试精度。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间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型加载装置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主体框架;2、拉力施加装置;21、拉力砝码;3、压力施加装置;31、压力砝码;4、第一挡风圈;41、连接杆;411、U型夹;5、第二挡风圈;51、支撑杆;52、底座;6、水平仪;10、装夹头;20、连接头;30、拉杆;40、杠杆支撑机构;401、支撑架;402、转轴;50、杠杆;501、挂钩;60、压力传递杆;100、第一测试元件;200、第二测试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15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感器防护清洗控制系统
- 下一篇:多功能移动式实验测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