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副刹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3471.7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1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补聪;王兆光;文飞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冉越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徐丰;杨保刚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刹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副刹车。
背景技术
驾校行业是公务车主力市场,2012年上牌量93277,占整体公务车市场的32%, 2013年驾校车市场预测为11.1万辆,同比提升19%,大众品牌销售预测为2.77万辆,份额预期为25%(2012年为23%),销售占比达到25%(2012年为20%)。
2013年,新款捷达、新款桑塔纳与斯柯达昕锐在中国大陆相继上市,这三款车采用相同底盘,并且将作为今后驾校主要用车。到目前为止,只有我司一家成功研发新捷达/新桑塔纳/昕锐副刹车系统,并且已经成功投入市场。目前为止未发现其他公司有新捷达/新桑塔纳/昕锐副刹车系统方案。
现有的副刹车结构一般都是采用连杆结构直接将副刹车与主刹车连接,在使用过程中,踩动主刹车时,副刹车会跟随转动,如专利201220432370.9公开了一种教练用副刹车装置,该副刹车装置设置在副驾座下,包括副刹车,该副刹车包括设置在副驾座的副刹车踏板,主钢圈和刹车连杆,所述的副刹车踏板设置在主钢圈一端,主钢圈另一端连接设置在驾驶座的刹车连接杆,所述的主钢圈上设置一套管,该套管连接主驾驶座的离合器连接杆,另一端连接副驾座的离合器踏板。该专利公开的副刹车在使用过程中会随主刹车转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副刹车,该副刹车在不影响主刹车性能和副刹车不跟随主刹车转动。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副刹车,包括主驾支座(1)、副驾支座(2)、与主驾支座(1)和副驾支座(2)铰接的曲轴(5)、副刹车脚踏板(3),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主刹车压紧结构(6),所述副刹车脚踏板(3)通过曲轴(5)连接连杆结构,所述连杆结构连接主刹车压紧结构(6),所述主刹车压紧结构(6)压接在主刹(7)上;所述副驾支座(2)与曲轴(5)铰接处设置有扭矩回位结构(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刹车压紧结构包括上转轴(14)、支撑上转轴的轴筒(12)、设置在上转轴(14)和轴筒(12)间的轴套(11)、铰接在转轴一端的刹车压臂(15)、与转轴与刹车压臂铰接端固定连接有力矩压片(16),所述力矩压片(16)压接在刹车压臂(15)上,所述轴筒(12)上设置有压紧扭簧(13),压紧扭簧(13)将刹车压臂(15)压接在主刹车(7)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包括上转臂(8)、丝杆(9)、下转臂(10),所述上转臂(8)与下转臂(10)通过丝杆(9)连接,所述上转臂(8)连接上转轴(14),所述下转臂(10)连接曲轴(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驾支座(1)、副驾支座(2)铰接处为轴套(1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刹车压臂上设置有深沟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压接在刹车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副刹车踏板(3)与曲轴(5)采用渐开线花键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的主刹车压紧结构的刹车压臂采用压紧扭簧随时压紧在主刹车上,避免了刹车压臂与主刹车间存在间隙而导致间隙卡脚的问题。
二、本发明在主刹车使用的时候,副刹车不跟随转动。
三、转动处采用自润滑轴套,材料为PA6。无需加润滑油,转动噪音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中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立体图中A出放大爆破图;
图3为立体图中B出放大爆破图;
图中1为主驾支座、2为副驾支座、3为副刹车脚踏板、4为扭矩回位结构、5为曲轴、6为主刹车压紧结构、7为主刹车、8为上转臂、9为丝杆、10为下转臂、11为轴套、12为轴筒、13为压紧扭簧、14为上转轴、15为刹车压臂、16为力矩压片、17为深沟球轴承, 41为锁紧挡圈、42为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副刹车,包括主驾支座1、副驾支座2、与主驾支座1和副驾支座2铰接的曲轴5、副刹车脚踏板3,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主刹车压紧结构6,所述副刹车脚踏板3通过曲轴5连接连杆结构,所述连杆结构连接主刹车压紧结构6,所述主刹车压紧结构6压接在主刹7上;所述副驾支座2与曲轴5铰接处设置有扭矩回位结构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冉越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冉越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34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驾驶头部偏移侦测装置
- 下一篇:芯片级封装LED的封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