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5488.6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8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筒井则吉;西田洋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5/00 | 分类号: | B62J15/00;B62J6/18;B62J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骑乘 车辆 后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物件、物品的配置空间受限制的骑乘式车辆中,提出了在后挡泥板的上方、乘坐人员坐的车座的下方设置了部件的配置空间的收纳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6))。
如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在由左右一对车座轨(38)(带括弧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支承的车座的下方,设有电池收纳部(87)。此电池收纳部(87)由左右一对侧板(82)和跨接在这些左右一对侧板(82)的下端之间的底板(83)构成,这些侧板(82)及底板(83)一体形成在后挡泥板(46)上。此后挡泥板(46)是树脂成形件(专利文献1,段落编号)。
详细地说,电池收纳部(87)的侧板(82)从底板(83)向上延伸后,一时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然后,在车座轨(38)的外方位置向上延伸,以便避开车座轨(38)。在这样的侧板(82)上设置在车座轨(38)的车宽方向内方位置分支、向上延伸的隔壁(89),在此隔壁(89)与侧板(82)的上部之间形成线束(91、92)通过的配线槽(90)。
因为后挡泥板(46)是树脂成形件,所以,电池收纳部(87)也是树脂成形件。树脂成形一般由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形法制造。为了使成形件从模具圆滑地脱模,需要使成为成形件的左右侧板(82)之间的间隔为与底板(83)的宽度相同的间隙,或随着往上去而变得比底板(83)的宽度更宽。
在这里,从收纳部件等的收纳空间和乘坐人员的脚着地性出发,比较从底板(83)的端部向铅直上方延伸左右侧板(82)的结构和从底板(83)的端部向车宽方向斜上外方延伸侧板(82)的结构。
在底板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如做成从底板(83)的端部向铅直上方延伸左右侧板(82)的结构,则与从底板(83)的端部向车宽方向斜上外方延伸侧板(82)的结构相比,容易使侧板的上端近旁的车座的宽度变窄,因为车座的宽度变窄,所以,尽管成为乘坐人员的脚着地性良好的结构,但成为收纳空间小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做成从底板(83)的端部向车宽方向斜上外方延伸侧板(82)的结构,则与从底板(83)的端部向铅直上方延伸左右侧板(82)的结构相比,尽管容易做成收纳空间大的结构,但车座的宽度变宽,乘坐人员的脚着地性出现改良的余地。
然而,在对骑乘式车辆要求进一步的改善的当中,要求能够满足乘坐人员的脚着地性和收容部件的收容空间的确保双方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1696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乘坐人员的脚着地性并且能够确保收容部件的收容空间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第一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是一种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该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由左右一对车座轨和左右一对支承构架构成后部构架;该左右一对车座轨支承乘坐人员坐的车座;该左右一对支承构架分别配置在这些左右一对车座轨的下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对左右一对车座轨进行支承;在此后部构架上设有将后轮溅起的泥挡住的后挡泥板;该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后挡泥板具有被配置在后部构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底壁和从此底壁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侧壁,由底壁和左右侧壁形成用来收容部件的收容空间,并且在底壁与左右侧壁之间分别形成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使得左右侧壁分别能相对于底壁折曲的左右第一折曲部;左右侧壁沿后部构架的内侧随着往上方去而向内方倾斜。
第2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左右第一折曲部分别配置在左右支承构架的车宽方向内侧。
第3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左右侧壁上一体地形成左右支承部,该左右支承部分别向底部延伸,与底壁卡合,以规定的倾斜角度支承左右侧壁。
第4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左右支承部具有左右连结臂部和左右第二折曲部;该左右连结臂部与左右侧壁连结,从这些左右侧壁分别延伸;该左右第二折曲部在这些左右连结臂部与左右侧壁之间沿车辆长度方向分别延伸,使得左右连结臂部相对于左右侧壁分别能折曲;使得在形成在底壁上的左右开口部中分别插入左右连结臂部的端头。
第5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左右第二折曲部被配置在左右车座轨的车宽方向内侧。
第6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左右连结臂部上分别形成平面状的抵接部;在底壁上,一体地形成抵接部能够以面抵接的被抵接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5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过压式灌溉装置
- 下一篇:一种LED农业日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