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冲击进气管单元及具备该冲击进气管单元的摩托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5918.4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6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贵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兵库***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气管 单元 具备 摩托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用于将外气导入发动机的冲击进气管单元及具备该冲击进气管单元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上,冲击进气管设置于其车身的前侧部分。冲击进气管通过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的燃烧室相连,从而将作为发动机的燃烧用空气引入的外气通过空气滤清器供给至发动机。冲击进气管在引入外气时会产生进气噪声,因此将吸音构件贴附于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但是,对于该吸音构件,在摩托车以高速行驶而受到较强的行驶风时,吸音构件有时会从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剥落。作为能够防止这样的吸音构件的剥落的冲击进气管单元,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进气管单元。
专利文献1的冲击进气管单元形成为具有匹配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的形状而形成的网状的支持件,并通过支持件将吸音构件全部按压至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的结构。借助于此,能够防止吸音构件的剥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52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冲击进气管的形状是三维地组合凹凸、曲线等而形成的,其形状复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进气管单元中,匹配这样的复杂形状的支持件必须成型为网状。因而,在支持件的成型时要求较高的尺寸精度,冲击进气管单元的成品率降低。另一方面,在为了提高成品率而降低尺寸精度时,无法通过支持件将吸音构件均匀地按压至冲击进气管内表面部,吸音构件有时会从冲击进气管内表面部剥离。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吸音构件的剥离、且提高成品率的冲击进气管单元。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冲击进气管单元具备:形成将空气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通路的冲击进气管;沿着所述冲击进气管的限定所述进气通路的内表面部被贴附的吸音构件;以及将所述吸音构件的至少上游侧端部按压至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由在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延伸的线状构件形成,以使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变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构件将吸音构件的上游侧端部按压至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因此即使按压构件为线状构件也能够防止由导入至冲击进气管中的空气引起的吸音构件的剥离。又,按压构件为线状构件,因此即使冲击进气管以三维地组合凹凸、曲线等的三维形状形成也能够使按压构件的形状简单化。因而,能够抑制吸音构件的剥离、且提高成品率。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构件匹配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的形状而形成为环形,且将所述吸音构件中的上游侧端部的内表面部在周方向整个区域上按压至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
根据上述结构,按压构件形成为环形,因此按压构件容易制作,且能够抑制按压构件的变形。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上,在其周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锁定部,所述按压构件被嵌入至所述锁定部从而被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锁定部定位按压构件,因此能够防止由导入的空气所导致的按压构件的位置偏移。借助于此,能够防止伴随按压构件的位置偏移的吸音构件的剥离。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所述锁定部在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上形成三个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三个以上的锁定部,因此能够防止按压构件转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按压构件的倾倒,从而能够防止伴随按压构件的倾倒的吸音构件的剥离。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具有在与所述流动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内表面部分,作为所述多个锁定部之一的嵌入槽部形成于所述直线状内表面部分,所述嵌入槽部沿着所述垂直方向延伸地形成为长条状。
根据上述结构,锁定按压构件的嵌入槽部形成为长条状(长尺寸),因此能够防止按压构件转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按压构件的倾倒,从而能够防止伴随按压构件的倾倒的吸音构件的剥离。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锁定部形成于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并包含从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表面部向所述冲击进气管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所插通的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吸音构件上。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是在按压构件与冲击进气管之间配置有吸音构件的部分,也能够进行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59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