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导向结构的汽车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6869.4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8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导向 结构 汽车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器领域,指一种汽车用减震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导向结构的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过程中,特别是悬架系统受到路面等冲击产生振动,为了克服行驶过程中的震动,提高舒适性能,现汽车中广泛使用减震器于悬架系统中。现汽车领域的减震器以液压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身与车桥间受振动产生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通过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减震油便反复的从一个腔经过孔隙流入到另一个腔内,此时,通过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从而实现减震目的。
现液压式减震器主要包括有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活塞和活塞杆,活塞上均布有多个垂直地贯穿活塞的流通孔,活塞杆上端穿过密封的外壳顶部,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储油装置,流通孔和储油装置上均设置有单向阀,同时在外壳上还设置有阀式注油孔及针式排气孔。
这种汽车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路面的颠簸的同时,车辆同时的同前或向后力的作用,作用于减震器上的力的方向很少有同减减震器活塞杆轴心线相重合或平行现象,基本上力的方向与减震器活塞杆的轴心线成一定角度,这就会使活塞杆对与其接触的外壳及其它密封装置的力的作用,这一现象会加剧对密封装置的磨损,缩短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授权公告号:CN201220411624的活塞杆导向汽车减震器在现有减震基础上,在外壳内与活塞之间设置有导向座,并且在导向座上设置有通孔。这样的导向座结构对防止减震器活塞杆的倾斜有一定的提高,但这样的结构会导致上腔室容积与下腔室容积的差较大,会导致有大量的减震油进入储油装置中,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会导致减震器的初次阻尼力较大,当 有震动发生时,会有一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感觉,舒适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汽车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活塞杆相对倾斜,导致密封装置及活塞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储油装置的负荷较大及舒适性不高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导向结构的汽车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具有导向结构的汽车减震器,包括有密封的壳体,壳体内的活塞及同活塞连接并穿出壳体的活塞杆,在壳体内的活塞与壳体上端部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在壳体内的下端部设置有储油装置;在活塞上以同一圆周为圆心均匀设置有垂直贯通活塞的连通孔,每个连通孔上均设置有单向阀,相邻两个连通孔上单向阀的方向相反;在储油装置上也均匀设置有通孔,每个通孔上设置有单向阀,相邻两个通孔上的单向阀的方向相反;导向结构为圆锥台,圆锥台同壳体内壁固定,圆锥台圆心处有穿过活塞杆的内孔,在圆锥台上设置有垂直贯通圆锥台的泄流孔。
圆锥台中面积小的顶面同活塞相对。
泄流孔的面积大于导向结构的圆锥台中面积大的顶面的面积的一半。
圆锥台的高度不超过活塞高度的1/3。
储油装置内设置有储油海绵。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技术方案的上腔与下腔的容积比增加,并且初次震动的阻尼力有所降低,使减震反应不明显,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密封装置及活塞的磨损。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 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端”或“上部”是指活塞杆穿出壳体方向的一端,“下端”或“下部”是与“上端”或下部相对的一端或一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导向结构的汽车减震器,包括有密封的壳体1,在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壳体是采用密封圈等方式的密封,在本实施例中的壳体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形的壳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两端均开口的壳体;
壳体1内的活塞2及同活塞2连接并穿出壳体的活塞杆5,在壳体内的活塞2与壳体上端部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6,在壳体1内的下端部设置有储油装置8,储油装置3内设置有储油海绵9,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放置其它材质或不放置任何材质,放置具有吸油性质的材质不仅能够有利于减少减震油的波动不有利于吸附减震油中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68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