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2837.X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2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润一;北本宽;山田卓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2K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骑乘 车辆 电池 收纳 结构 | ||
1.一种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具备电池箱(41)和电池(40);该电池箱(41)具有底壁部和侧壁部,向上方开口,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收纳空间;该电池(40)以能装拆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电池箱(41)中,为长方体状;
上述电池(40)从上述电池箱(41)的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42)被收纳在上述电池箱(41)中;
在设在上述电池(40)的上面的角落部的凹部(43L、43R)配设有电池连接部(44L、44R);
电池端子(46L、46R)与上述电池连接部(44L、44R)连接,该电池端子(46L、46R)在一端具有与上述电池连接部(44L、44R)的连接部,并且另一端与配线(47L、47R)连接;
上述电池端子(46L、46R)以覆盖上述电池连接部(44L、44R)而且向上述电池(40)的外方延伸的方式与上述电池连接部(44L、44R)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池(40)被收纳在了上述电池箱(41)中的收纳状态下,上述电池箱(41)的上述开口部(42)的、与形成被设置了上述凹部(43L、43R)的上述电池(40)的角落部的上述电池(40)上的2个面接近或抵接的角落部的高度,被设定在比上述凹部(43L、43R)低的位置;
在上述电池箱(41)的上述开口部(42)的、当处于上述收纳状态时与形成被设置了上述凹部(43L、43R)的上述电池(40)的角落部的上述电池(40)上的2个面不接近或抵接的角落部,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凸部(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64),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向上方突出到比配设在了上述凹部(43L、43R)的上述电池连接部(44L、44R)高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箱(41)具备电池箱主体(50),和从外侧围着此电池箱主体(50)并将此电池箱主体(50)支承在车身侧的电池箱支承构件(51);
上述电池(40)被收纳在上述电池箱主体(50)的内侧;
上述凸部(64)被设在上述电池箱主体(50)上的上述开口部(42)或上述电池箱支承构件(51)上的上述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箱主体(50)在其底壁部及侧壁部的至少任一方具备减重孔部,从而使上述电池(40)从上述电池箱主体(50)向外侧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减重孔部中,包括在上述电池箱主体(50)的底壁部后方侧的两个角落部形成减重孔的拐角减重孔部(60、6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箱主体(50),在其侧壁部具备与上述电池箱支承构件(51)卡定的突起部(6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箱支承构件(51)具备大致水平地延伸地围着上述电池箱主体(50)的侧壁部的第一加强部(54),和与此第一加强部(54)交叉地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二加强部(52A、52B、53A、53B),由这些第一加强部(54)及第二加强部(52A、52B、53A、53B)形成侧壁部;
上述电池箱主体(50)的上述开口部(42)被设定在比上述第一加强部(54)高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电池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箱主体(50)在其侧壁部具备与上述电池箱支承构件(51)卡定的突起部(63);
上述电池箱支承构件(51)具备大致水平地延伸地围着上述电池箱主体(50)的侧壁部的第一加强部(54),和与此第一加强部(54)交叉地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二加强部(52A、52B、53A、53B);
上述第一加强部(54)的下面的高度在从车辆前面观看和从车辆后面观看时相互不同;
上述突起部(63),与上述第一加强部(54)的前方侧及后方侧中的下面的高度低的那一方卡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283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焊丝层绕装置
- 下一篇:棒材散料编组上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