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加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2957.X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2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肖守讷;柳忠彬;王欢;朱涛;阳光武;唐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M1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王睿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速 列车 碰撞 实验 加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列车碰撞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加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列车碰撞事故成为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最为严重的事故之一,这类事故将会直接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我国铁路高速列车的客车是按照“薄壁筒形结构、整体承载”的思路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底架、侧墙和顶棚结构多数采用铝合金的夹层结构材料,这些材料的大量使用极大地减轻了车辆的重量,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但是,大量采用铝合金挤压型材的车体结构,其抗碰撞性能会极大地降低,这些大型“薄壁”和“夹层”的铝合金车体结构使得车辆发生高速碰撞时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高速列车有必要研究该类型车体结构的抗碰撞性能的设计和研究。
为了尽可能在车体结构设计中采用大能量吸收结构,需要有效地利用碰撞实验装置和高效加速系统研究车辆在受到高速撞击时,车体结构的主要承载结构,特别是如何对底架结构的端部采用大变形吸能装置来缓和巨大的碰撞冲击和吸收冲击产生的巨大动能。这主要是因为底架结构端部采用薄壁梁结构的吸能特性和变形模式,将直接决定着车体在撞击时的碰撞响应性能。对于薄壁吸能元件的研究,在国内外同类都有相关学者在做积极的研究,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碰撞实验装置和采用合适的列车加速碰撞方法的相关研究相对比较少。
目前机车车辆碰撞获得当量碰撞速度常规下所采用的加速系统是大型活塞气缸推动系统,此系统在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或困难;另外还有采用类似导弹气体发射推动系统,使机车车辆在一通道内由气体推动而实现加速增速,但也存在如气体冲击时间短、制造难度高、音爆等问题。
专利号201210065340.3中提出了“一种机车车辆碰撞实验用气囊推动装置”,该专利将传统固定活塞作功过程或气体瞬间爆破能量传递过程转变为柔性气囊持续推动作功的过程,随着折叠压缩气囊展开和长度的增加,实现了长距离持续作功,使机车车辆能够获得较高的能量和速度。该专利在气囊完全展开后,小车便与气囊分开,作用在机车车辆上的推动力消失,因此,为了使机车车辆获得较长的加速行驶距离,就必须增加气囊的长度,但是气囊的长度越长越不利于其充气后展开状态的稳定性,容易导致整个工作状态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状态稳定并且能够使机车车辆获得较长的加速行驶距离的用于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加速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用于高速列车碰撞实验的加速系统,包括设置有滑轨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储气筒,储气筒上设置有进气接口与出气接口,所述储气筒的一端通过端盖密封,储气筒的另一端连接有引导筒,所述储气筒与引导筒密封连接,所述引导筒上套设有辅助滑块组件以及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所述辅助滑块组件能够沿引导筒的外壁自由滑动并且辅助滑块组件与引导筒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所述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的一端与辅助滑块组件密封连接,所述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的另一端通过密封板将其密封,所述引导筒远离储气筒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辅助滑动组件滑动的限位组件并且所述限位组件位于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辅助滑块组件包括环状滑块,所述环状滑块的内圈上设置有第一环槽、第二环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第一环槽、第二环槽内,所述环状滑块的外圈上设置有第三环槽,所述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的端部嵌入第三环槽内并利用环状压紧件将其压紧。
进一步的是,所述密封圈为轴用斯特封。
进一步的是,在引导筒的外壁上固定环形挡块形成所述的限位组件。
进一步的是,所述环形挡块靠近储气筒的一侧还设置橡胶圈。
进一步的是,所述储气筒上连接有安全绳索,安全绳索的自由端固定在辅助滑块组件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密封板上连接有圆柱形的套筒,所述可折叠圆柱形柔性气囊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能够沿滑轨滑动的移动底座。
进一步的是,所述移动底座上设置有锁定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储气筒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储气筒内压力的气压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29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菌添加装置
- 下一篇:空潜两栖机器人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