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场截止层的全自对准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7696.5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1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勇;胡强;王思亮;樱井建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423;H01L2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苏丹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截止 对准 绝缘 双极晶体管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半导体器件,具体为一种带有场截止层的全自对准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主要由N-漂移区、P体区、深P+区、N+发射区、P+集电区、SiO2栅氧层、多晶硅栅层、SiO2氧化层(包括SiO2层,PSG磷硅玻璃层,SiO2层)以及正面金属层、背面金属层组成。正面金属层同时接触P体区和N+发射区,构成器件的发射极。背面金属接触P+集电区,构成器件的集电极。多晶硅栅连同连接的金属构成器件栅极。
如图2所示,在IGBT器件可以分为由多晶硅栅定义的PIN二极管区(宽度为L)和由多晶硅栅间隔定义的PNP双极晶体管区(宽度为W)。当器件正向导通时,电子从N+发射极经过多晶硅栅下形成的沟道注入到N-漂移区。同时空穴从P+集电极注入到N-漂移区。对于PIN二极管区,由于储存的电子空穴较多,由于半导体过剩载流子的电导调制效应,使得这个区域的电阻较低。相反对于PNP双极晶体管区,由于储存的电子空穴较少,这个区域的电阻较高。电流同时流经PNP和PIN这两个区域,形成导通压降Vce(sat)。减小高阻PNP区域和低阻PIN区域宽度的比值W:L可以降低器件的Vce(sat)。
除此之外,Vce(sat)的下降还可以通过减小硅片的厚度来实现。通常的做法是在P+集电区和N-漂移区之间插入一层N+缓冲层,并同时减小N-漂移区的厚度。其中的N+缓冲层通常被称为场截止层,它的引入可以在器件导通时减小器件的Vce(sat),在器件关断时减小器件的关断损耗,从而减小器件的功耗,增加器件的稳定性。
目前传统的IGBT制造工艺如下:
(1)在N-漂移区的一侧通过热氧化的方式生长栅氧化层,并在栅氧化层上面通过LPCVD沉积多晶硅,并对多晶硅进行掺杂。
(2)通过光刻、干法刻蚀,形成分离的多晶硅栅层已及栅极之间没有多晶硅覆盖的窗口,在窗口中注入硼,退火、推阱处理,形成P体区。
(3)在窗口区的两侧通过光刻形成发射极图形,并在发射极图形中注入磷;去除光刻胶,在窗口中注入磷;退火、推阱处理,形成N+发射区和深P+区。
(4)在窗口区和多晶硅栅层上面通过LPCVD或PECVD沉积SiO2,后再生长一层PSG或BPSG;在窗口去的中部N+区之间和P+区中部通过光刻、干法刻蚀,形成接触电机孔。
(5)在背面注入硼,退火推阱处理形成P+集电极;再在正面和背面通过蒸发或者溅射制作金属电极形成IGBT器件。
通过上面的IGBT制造工序我们可以看到,工艺流程采用了多次光刻和刻蚀处理,由于光刻机本身存在对准精度的问题,使得多晶栅之间的窗口层的宽度W只能限定在光刻机的精度所能达到的宽度之内,如进一步缩小器件窗口层的宽度W,将会给器件带来许多隐患。特别是在步骤(3)中对N+发射极区的光刻,很有可能出现因为套偏而引起图形转移偏差,如窗口中一侧的N+发射极没有和金属接触,导致器件活性区一半失效。同时,在步骤(4)中对电极孔的光刻会因为套偏而发生发射极和栅极之间的短路,导致器件全部失效。所以,利用现有的技术生产的IGBT器件,普遍存在因为光刻机对准精度的制约,导致器件结构欠合理而影响器件的工作参数和可靠性,因为需要一种新的器件设计来减小生产中对光刻机设备的依赖。此外,传统工艺的步骤(3)中,N+发射极是通过光刻和注入形成,它的宽度较大,导致器件容易发生闩锁效应。
如专利号为CN201110165393.8,专利名称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制作方法”的发明专利,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包括:集电区,由形成于硅衬底底部的P型层组成,从所述硅衬底的背面引出集电极;漂移区,由依次形成于所述集电区上的第一N+层和第一N-层组成,所述第一N+层的N型杂质浓度大于所述第一N-层的N型杂质浓度;P阱,形成于所述第一N-层中;发射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上部的第二N+层组成,所述P阱将所述发射区和所述漂移区隔开;栅极,覆盖部分所述P阱,被所述栅极覆盖的所述P阱为沟道区,所述沟道区连接所述P阱两侧的所述漂移区和所述发射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阱中形成有沟槽或孔,在所述沟槽或孔的底部的所述P阱中形成有P+连接层,所述P+连接层位于所述发射区的底部;在所述沟槽或孔上部形成有发射极引线孔,所述发射极引线孔的宽度大于所述沟槽或孔的宽度,在所述沟槽或孔和所述发射极引线孔中填充有金属并引出发射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76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线杆用驱鸟装置
- 下一篇:一种暖气散热器焊接专用自动翻转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