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精加工固定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1729.3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9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肖自能;李谊鸿;郭松生;闫玲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威盛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2 | 分类号: | B23Q3/02;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26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车 装载 精加工 固定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臂的固定工装,特别是指一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精加工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参照图2、图3,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4是按产品另件图纸尺寸要求,切割成若干个形状不相同的零部件,然后按装配图纸要求点焊成半成品动臂。动臂4包括左主板41、右主板42,左、右主板通过主梁43以及连接板44固定连接为一体,左、右主板为对称结构,主板的前端钻设有前连接孔4a,后端设有后连接孔4d,左、右主板的中部偏后处还分别焊设有装配件45,该装配件45上设有油缸连接孔4c,该主梁43上设有摇臂连接孔4b。现有的动臂生产方法是:先在形状不同的零部件上对应钻出不同的孔(粗加工),即前连接孔4a、摇臂连接孔4b、油缸连接孔4c、后连接孔4d;然后将各零部件上的孔进行精加工;再将不同形状的零部件按装配图纸的要求在简单工装上点焊成半成品动臂,再进行完全焊接得到成型动臂,再通过局部加热法对动臂的四个臂端进行校正,最后对动臂进行打磨喷漆等处理得到完全成品的动臂。现有的该动臂生产方法存在下述问题:左、右主板的对称性较差,尤其是左、右主板上对应的孔的同轴度很不理想,形位公差很大,生产出来的动臂很多不能达到要求,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校正工作,动臂的生产效率低,对经验丰富的校验技术人员的依赖性极大,生产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精加工固定工装,以克服现有的动臂生产工艺存在的左、右主板上对应的孔的同轴度很不理想,形位公差很大,产品动臂多不能达到要求,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校正工作,动臂的生产效率低,对经验丰富的校验技术人员的依赖性极大,生产成本高昂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精加工固定工装,该固定工装包括底座以及装配于该底座上的一主支撑架和四个固定机构;该动臂的摇臂连接孔通过销轴装配于该主支撑架的顶部;四个该固定机构分别用于固定动臂的四个臂端。
更为具体地,上述底座顶面设有至少两条平行排布的滑槽,该底座配设有滑块,该滑块可横向滑动地装配于该滑槽内;该滑块顶部设有螺杆,该螺杆配设有螺母,上述主支撑架和上述固定机构底部均通过该螺母锁合该螺杆地固定装配于该底座上。
每一个上述固定机构均包括主架体以及装配于主架体上的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和第四固定杆,该第一固定杆的一端端面连接上述动臂的上述臂端的端面,该第二固定杆的顶面连接该臂端的底面,该第三固定杆一端端面连接该臂端的前侧壁,该第四固定杆一端端面连接该臂端的后侧壁。更为具体地,上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和第四固定杆分别螺纹装配于上述主架体上。更进一步地,上述主架体上设有复数个均匀排布的用于装配上述第一固定杆的第一调节通孔,该主架体上设有复数个均匀排布的用于装配上述第二固定杆的第二调节盲孔,该主架体上设有复数个均匀排布的用于装配上述第三固定杆的第三调节通孔,该主架体上设有复数个均匀排布的用于装配上述第四固定杆的第四调节通孔。
一种上述的精加工固定工装的叉装车/装载机的动臂的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进行的下述步骤:
a.数控切割:数控切割得到构成动臂的零部件,在需要设置通孔的零部件上的对应位置切割得到留有加工余量的前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后连接孔,该后连接孔用于连接车架;
b.点焊:点焊连接形成半成品动臂;
c.全焊:将半成品动臂完全焊接为成型动臂;
d.校正:采用局部加热法对成型动臂的四个上述臂端进行校正;
e.粗加工、精加工:经校正的成型动臂的摇臂连接孔通过销轴装配于该主支撑架的顶部,成型动臂的四个臂端对应装配于四个所述固定机构上,调节四个该固定机构,使得加工时成型动臂的前连接孔、摇臂连接孔、油缸连接孔、后连接孔的中心线与双面镗床镗刀轴线重合,粗加工减少加工余量;更换刀头后对成型动臂进行精加工;
f.打磨、喷漆:精加工完成的动臂经过打磨、喷漆工序得到成品动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威盛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威盛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17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毂飞边自动打磨装置
- 下一篇:转向节的加工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