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踏板车制动后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0061.0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朱科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科启动漫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1/02 | 分类号: | B62L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9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踏板车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装置,特别是一种踏板车制动后盘。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踏板车的制动后盘有一个后盘盖,其安装在踏板上,从而后盘盖位于后盘上方,并通过将后盘盖按压到后盘上来实现后盘的制动效果。但是后盘盖容易不正确地摆动到一边按压后盘,从而影响制动效果。此外,后盘盖和后盘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够大,无法具有足够的摩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踏板车制动后盘,用以解决上述的现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踏板车制动后盘,其特征在于:踏板车制动后盘包含有车盘盖、制动施加块、制动蹄片以及两个弹簧,被安装于踏板上,后盘的上方,后盘上有盘辋与地面相接触;车盘盖具有一个盖体,且设置有一移动孔和二接收孔,移动孔相对于盘辋进行定位,接收孔则位于移动孔的两侧;制动施加块上设置有两个固定孔和两个与接收孔相对应的接收孔二;制动蹄片上具有一个连接部二以及两个螺纹孔,此螺纹孔对应于固定孔的位置,来接收螺栓;制动蹄片上还设置有一个制动面,其侧面对应于盘辋;弹簧被设置在接收孔中,从而能驱动制动施加块。
连接部与制动施加块通过枢轴进行转动,连接部与制动施加块形成一体,并在其另一端也通过枢轴与制动蹄片一起转动;枢轴通过连接杆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整个后盘的制动效果,且具有足够的摩擦,结构简单,实用经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顶视图;
图3示出了运转中本实用新型的概略图;
图4-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中标示:7、踏板,8、后盘,10、车盘盖,11、盖体,13、移动孔,17、接收孔,30、制动施加块,35、固定孔,37、接收孔二,39、连接部,50、制动蹄片,53、连接部二,55、螺纹孔,57、制动面,59、螺栓,60、连接杆,61、枢轴,70、弹簧,81、盘辋。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踏板车制动后盘,其特征在于:踏板车制动后盘包含有车盘盖10、制动施加块30、制动蹄片50以及两个弹簧70,被安装于踏板7上,后盘8的上方,后盘上有盘辋81与地面相接触;车盘盖10具有一个盖体11,且设置有一移动孔13和二接收孔17,移动孔13相对于盘辋81进行定位,接收孔17则位于移动孔13的两侧;制动施加块30上设置有两个固定孔35和两个与接收孔17相对应的接收孔二37;制动蹄片50上具有一个连接部二53以及两个螺纹孔55,此螺纹孔对应于固定孔36的位置,来接收螺栓59;制动蹄片50上还设置有一个制动面57,其侧面对应于盘辋81;弹簧70被设置在接收孔17中,从而能驱动制动施加块30。连接部53与制动施加块30通过枢轴61进行转动,连接部39与制动施加块形成一体,并在其另一端也通过枢轴61与制动蹄片50一起转动;枢轴61通过连接杆60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上文所述。其中两个弹簧70设置在盘盖10的接收孔17中,从而弹簧70能够驱动制动施加块30,从而保持制动蹄片50远离盘辋81一个预定的距离(如图1所示)。
如图3所示,当施加一个比弹簧70的弹力更大的外部力到制动施加块30上时,运转中制动蹄片50的制动面57与后盘8接触,从而是踏板车速度减慢或停下来。
如图4所示,连接部53与制动施加块通过枢轴61转动,并且其设置有一个弹簧70,以驱动制动施加块向上运动。
如图5所示,连接部39与制动施加块形成了一体,并在其另一端通过枢轴61与制动蹄片一起转动。
如图6所示,连接杆60与制动施加块和制动蹄片一起转动。弹簧70驱动制动施加块。
如图7所示,车盘盖10上设置有两个移动孔13。制动施加块30和制动蹄片50由两个固定螺栓60固定在盘盖10上。这两个固定螺栓60由移动孔13接收。
如图8所示,两个连接杆60与制动施加块和制动蹄片一起在枢轴61上一起转动,由此形成一个作用机制,其可以根据车盘的位置进行协调。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实现踏板车制动后盘的制动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制动作用是由车盘的精确度和磨损最小度达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科启动漫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科启动漫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0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用锂电池管理系统
- 下一篇:新型封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