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4631.2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3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周瑞平;雷俊松;肖能齐;王苏;毛俊洋;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缸 双滑块 水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科学综合考察船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的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安装于船体内部深井中,鳍板通过钢丝绳与滑轮组件、绞车相连,绞车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下带动鳍板上升或下降,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的主要工作机理:(1)工作状态(即利用相关探测设备进行海洋科学实验),由提升装置将鳍板仪器舱下放至基线以下适当高度后,再由锁紧装置将其与船体基座贴合压紧,确保精密仪器能稳定工作;(2)巡航状态由提升装置将鳍板仪器舱下放至与基线平齐,再由锁紧装置将其与船体基座贴合压紧,有效减小航行阻力,同时避免鳍板仪器舱晃动;(3)维护状态,由提升装置将仪器舱提升至船体内部、水线以上部位进行维护,从而减少进坞次数,降低维护成本。
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作为海洋科学考察船相关探测仪器设备的载体,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加之精密仪器对振动、噪声的特殊要求,因此对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的锁紧装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鳍板仪器舱与船体发生相对碰撞的可升降式鳍板仪器舱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设置在船体内部深井中的位于鳍板仪器舱翼面轴线方向尾部的导轨支座,以及分别设置在鳍板仪器舱的侧面和前部的支撑座、锁紧机构。所述的导轨支座、支撑座位于所述深井围壁面上,其与鳍板仪器舱前部锁紧机构密封舱内的锁紧机构形成平面三角形支撑。
所述锁紧机构安装在位于鳍板仪器舱前部的锁紧机构密封舱内。该锁紧机构包括双作用液压缸、水平滑块、水平导轨、竖直导轨、滑动连杆、连杆,其中:双作用液压缸、竖直导轨和水平导轨均固定在船体上;双作用液压缸通过螺栓与滑动连杆相连,滑动连杆在竖直导轨内滑动,该滑动连杆通过销轴与连杆连接,连杆再通过销轴与水平滑块连接。
所述水平滑块可以在水平导轨内水平滑动,并通过锁紧机构密封舱的通孔伸出,此通孔内设有密封圈,并在通孔处设置盲封板插槽并配置一块与之相适配的盲封板。
所述水平滑块前端弧形面的曲率可以与鳍板仪器舱侧翼的曲率相适配。
所述水平导轨与竖直导轨的滑动面上均可以铺设有滑动瓦,并采用油脂润滑。
所述锁紧机构的中剖面可以与鳍板仪器舱翼面轴线的夹角呈30°。
所述双作用液压缸的固定需通过在油缸上端部焊接端部法兰,并通过螺栓将该液压缸固定在船体上。
所述滑动连杆可以通过螺栓与双作用液压缸固定连接,滑动连杆的两个滑块可以在安装有滑动瓦的竖直导轨上滑动。
整个锁紧机构可以安装于锁紧机构密封舱内,锁紧机构密封舱的围板上开有与水平滑块外径相适配的通孔,并设置密封圈进行密封,水平滑块可以在该通孔内自由进行水平运动。
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锁紧装置密封舱将锁紧装置从水环境中隔离出来,在运行过程中能实时监控装置的运行状态;同时,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只能在船舶进坞后才能对水下锁紧装置进行维护的弊端,因此使水下锁紧装置运行更加可靠、维护更加简单及制造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鳍板仪器舱及锁紧机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鳍板仪器舱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鳍板仪器舱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鳍板仪器舱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导轨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鳍板仪器舱液压缸—双滑块水上锁紧装置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压缸;2.竖直导轨;3.滑动瓦;4.滑动连杆;5.销轴;6.连杆;7.水平导轨;8.水平滑块;9.盲封板插槽;10.盲封板;11.密封圈;12.导轨支座;13.鳍板仪器舱;14.锁紧机构密封舱;15.支撑座;16.锁紧机构;17.导轨肘板;18.导轨腹板;19.导轨弧形凹槽;20.支撑肘板;21.支撑面板;22.支撑腹板;2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46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