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组共腔式进气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2458.X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安涛;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4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组 共腔式进 气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尤其涉及一种分组共腔式进气管装置,具体适用于降低空气的进气阻力、避免发动机动力输出不稳。
背景技术
进气管为发动机的一部分,是空气或可燃混合气进入发动机缸内的通道,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特别是预混式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各缸工作均匀性。目前进气管的主要设计是进气接管、进气总管和进气支管的设计方案,进气口的设计位置有前端进气、中间进气和偏置进气,对于预混式发动机而言,进气口的位置多在中间,这有利于可燃混合气的分配均匀。预混式发动机是指可燃混合气是在进入缸内前完成混合的,也是就在进气总管或进气歧管完成混合。进气总管混合的燃气供给方式为单点喷射式,而歧管混合的燃气供给方式为多点喷射式(每缸一个喷射单元)。多点喷射式较单点喷射式对发动机的响应更快、对空燃比的控制更精确,有利于发动机操作性和经济性的提高,是目前预混式发动机的主流方式。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337994A,申请公布日为2012年2月1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歧管式进气管,该进气管由由稳压腔和进气歧管组成,稳压腔在进气管的中部,稳压腔上端中部开有进气口,进气歧管均布在稳压腔靠近发动机气缸盖一侧。虽然该发明中进气口位于稳压腔中部的设计方案能够保证空气流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1、该发明中进气管上设置有与各气缸相对应的进气歧管,这些进气歧管的存在加长了空气在进气过程中的流通途径,增加了进气阻力,容易导致充气效率降低,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2、该发明中燃气从外部经由压装在进气歧管上的导流管进入燃烧室的进气口处,燃气控制装置位于进气管的外部,其出气端与发动机气缸盖上进气道之间的管路较长,容易造成在燃气切断后仍有大量残余燃气进入气缸而影响空燃比,从而导致发动机动力输出不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气进气阻力较大、发动机动力输出不稳的问题,提供一种空气进气阻力较小,且能够避免发动机动力输出不稳的分组共腔式进气管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组共腔式进气管装置,包括空气输送座、燃气导流管,所述空气输送座的进气端与空气总管相通,空气输送座的出气端与发动机气缸盖上的进气道相通,所述燃气导流管的进气端与燃气总管相通,燃气导流管的出气端穿经空气输送座后延伸至对应的进气道内;
所述空气输送座的内部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空气输送座分隔成结构一致的一号空腔、二号空腔,所述燃气导流管包括数量一致的一号燃气导流管、二号燃气导流管,所述一号燃气导流管、二号燃气导流管的进气端均与燃气总管相通,所述一号燃气导流管的出气端穿经一号空腔后延伸至对应的进气道内,所述二号燃气导流管的出气端穿经二号空腔后延伸至对应的进气道内。
所述一号燃气导流管、二号燃气导流管的数量均为N根,所述N为整数,且2≤N≤6。
所述N为3。
所述进气管装置还包括燃气输送座、燃气喷嘴,所述燃气输送座设置在空气输送座的顶部,且燃气输送座的内部开设有与燃气总管相通的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底部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多个结构一致的一号喷嘴安装孔、二号喷嘴安装孔,所述燃气喷嘴包括一号燃气喷嘴、二号燃气喷嘴,所述一号燃气喷嘴、二号燃气喷嘴对应安装在一号喷嘴安装孔、二号喷嘴安装孔内,且一号燃气喷嘴、二号燃气喷嘴的进气端均与中空内腔相通,一号燃气喷嘴的出气端通过对应开设的燃料通道与一号燃气导流管的进气端相通,二号燃气喷嘴的出气端通过对应开设的燃料通道与二号燃气导流管的进气端相通。
所述一号燃气喷嘴、二号燃气喷嘴均通过压板固定在一号喷嘴安装孔、二号喷嘴安装孔内。
所述一号燃气喷嘴、二号燃气喷嘴均为电磁阀。
所述相邻的一号燃气导流管之间通过减震板相连接,所述相邻的二号燃气导流管之间通过减震板相连接。
所述空气输送座的进气端通过进气接管与空气总管相通。
所述空气输送座与燃气输送座为一体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2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