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挡操纵机构用上壳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2723.2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汪震隆;李光明;孙晋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8 | 分类号: | F16H5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挡 操纵 机构 用上 壳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汽车换挡操纵机构,特别是一种其上用的上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变速箱是汽车中较为重要且精密的核心部件,其驾驶人员的操控或手动、或自动的变换汽车的速度,同时还兼有倒车、驻车和空挡的功能。
在汽车变速箱中自动变速箱的结构更为复杂,其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其使用时,通过自动挡的换挡操纵机构对其进行P,N,D等档位的变换。
但汽车换挡操纵机构的上壳体材料通常都使用与机构本体相同的材料(PA6+GF30),硬度很大,不带有减振结构。在人为进行换挡杆在上壳体的挡位轨迹槽中运动时,由于上壳体采用的材料较硬,导致换挡过程中换挡杆撞击上壳体引起的换挡振动和噪声都很大,影响整个换挡品质。同时,该换挡过程也会对壳体结构产生冲击、传递到相应的变速机构中,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
为此,本领域需要提供一种自动挡换挡操纵机构的上壳体结构,带有减振结构,可有效减小换挡撞击和换挡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挡操纵机构用上壳体结构,所述上壳体中容纳有换挡杆,且所述换挡杆在所述上壳体中具有运动轨迹以实现换挡操纵,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换挡杆之间具有减震垫。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减震垫缓解换挡时,换挡杆同上壳体之间的冲击,保护较为的精密的内部件,同时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垫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和
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换挡杆,2减震垫,3上壳体,2a,2b减震孔,3a,3b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挡操纵机构用上壳体结构,所述上壳体3中容纳有换挡杆1,且所述换挡杆1在所述上壳体3中具有运动轨迹以实现换挡操纵,其中:所述上壳体3与所述换挡杆1之间具有减震垫2。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减震垫2缓解换挡时,换挡杆同上壳体之间直接的冲击,保护较为的精密的内部件,同时降低噪音。而对换挡杆和上壳体的结构和材料并没有产生变化,更新简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所述减震垫2附于所述上壳体3之上,并同所述上壳体3的换挡轮廓相对应。在此改进中所述减震垫2按照上壳体原有的轮廓进行制造,并附于所述上壳体之上,因此对上壳体提供了完整运动轨迹的保护,使得在任何运动轨迹中均得到了保护和降音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改进,所述换挡杆在所述换挡操纵中与所述减震垫相碰撞接触。通过减震垫2和档杆1的碰撞,使得换挡中所产生的上壳体与换挡杆之间的碰撞得到了吸附,保护了二者较为精明的结构和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减震垫2的材料为醚酯型热塑弹性体。醚酯型热塑弹性体(TEEE弹性体)是一种含对苯酯硬段和聚醚二醇软段的嵌段共聚物。它兼具橡胶优良的弹性和热塑性塑料的易加工性,耐蠕变性好,韧性和回弹优异,硬度范围宽广,可耐多种化学药品,油和溶剂的侵蚀,并可采用注射、挤出、吹塑等塑料成型方法加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应用实施例,所述换挡操纵机构用于自动挡变速箱的操纵。其中优选的,所述用于自动挡变速箱的操纵为自动挡中的D挡与M挡之间的换挡操纵。即D挡为正常的行进自动挡,M挡为自动挡汽车中的手动模式。本实用新型应用于D挡和M挡的切换,保证了二者较为猛烈切换时,所产生的噪音和之间碰撞的破坏力,能够保护好较为精明的部件和材料,并降低噪音等声响的出现。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D挡和所述M挡处,所述减震垫上设有吸震孔2a,2b。吸振孔可保证对应挡位软垫在受撞击过程中有一定的收缩量,对撞击能量起到有效吸收减小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D挡和所述M挡处,所述减震垫上设有豁口3a,3b。保证在D到M的换挡过程中,减振软垫高出上壳体,这样换挡杆会先撞击减振软垫,待撞击能量吸收后再触碰上壳体,可有效减小换挡冲击和换挡噪声。
如图1至4所示,减震垫2在挡位D和M对应位置设置有吸振孔2a和2b,上壳体在挡位D和M对应位置设置有豁口3a和3b,减震垫2固定与上壳体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2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园林建筑圆柱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抗电磁干扰的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