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4363.2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陈龙;任皓;袁朝春;窦辉;刘逸群;吴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25;H01M10/48;H02J7/00;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汽车 电池 热和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一般由一个内燃机结合一个或多个电池和电机来形成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内燃机消耗燃料,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成动能和热能,动能用于驱动车辆行驶,热能往往以废气等形式耗散至周围环境。电池负责向电机供电,将电能转化为动能驱动车辆行驶。电池的性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电池的周围环境温度或者电池温度低于预定温度值,如-8℃,电池的性能会显著下降,从而影响混动动力系统的性能,如:能量回收、起/停功能。当车辆处于纯电动状态时,蓄电池温度以及电荷状态的降低还会对整车动力性造成影响。为了提升电池性能,一些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可以让车辆接入外接充电装置充电,同时利用电阻型加热器加热电池,然而在许多地方如车站、机场或者商业停车场,往往没有外接充电装置,而且目前绝大部分的混合动力系统不具备外界充电功能。此外,还有一些驾驶员会通过让发动机怠速空转来让车辆其他部件升温,但对于电池尤其是锂电池而言,其温度往往不会随着发动机的运行而增加。因此如果能够利用车辆本身的热能来确保电池温度和电荷状态始终处于理想状态,将对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性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利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中的热能给电池加热和/或者充电,使电池温度和电荷状态一直处于理想状态,保证电池的高性能,提升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包括废气热量回收装置、热能传递回路、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热电装置、电池盖板、温度传感器、电荷状态指示器、控制器,所述废气热量回收装置包括设置在废气管上并与排气管相通的分支气管、设置在分支气管上的废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废气管与分支气管之间的第一分流阀,所述热能传递回路包括与废气交换器的出口相连的第一管路、与废气交换器的进口相连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管路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和第二分流阀,第二分流阀设置在第一管路的分支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通过传热管与电池盖板连接,所述电池盖板包裹在电池外部,所述第 二热交换器通过导热材料与热电装置连接,热电装置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温度传感器、电荷状态指示器安装在电池上、并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第一分流阀、第二分流阀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池盖板由导热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车辆排气系统上增设废气热量回收装置,将废气中的热能通过热能传递回路转移至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可以利用热能给电池加热,第二热交换器可以和热电装置配合利用热能给电池充电,从而实现利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中的热能给电池加热和/或充电。
通过安装在电池上的温度传感器和电荷状态指示器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和电荷状态,控制器根据电池的温度和电荷状态、以及根据电池的具体参数确定的最低温度预定值、最高温度预定值和电荷状态预定值,通过对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控制,来控制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的运行,确定是否给电池加热或者充电。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完全利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中的热能给电池加热和/或充电,充分利用能源。
(2)确保电池温度和电荷状态始终处于理想状态,保证电池处于高性能状态,从而提升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工作的流程图。
图3为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仅为电池加热的局部状态图。
图4为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仅为电池充电的局部状态图。
图5为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加热和充电装置同时为电池加热、充电的局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4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