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镁合金车门压铸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3090.2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9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梁振进;莫志好;黄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32 | 分类号: | B22D17/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2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镁合金 车门 压铸 模具 温度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镁合金车门压铸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的车门框架都是由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具有制造困难、工序多、工艺复杂等不利因素。因此国内外的技术人员希望采用镁合金压铸成型的制造手段来生产铝合金车门框架。镁合金车门框架压铸件是特大型薄壁件,车门框架外形尺寸较大,壁厚仅2mm,铸件单件重不足3kg,是特大的汽车压铸薄壁零部件。由于采用了镁合金材料,镁液比铝液更容易氧化,并且模具庞大,模具温度对铸件的成型、尺寸、变形有很大的影响,这对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一般的运水,只能冷却模具,而不能有效控制模具不同区域的温度,当铸件变形较大时,往往不可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产品成型质量的镁合金车门压铸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镁合金车门压铸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模具本体和至少两台模温机,所述模具本体上设有若干个油接口,每两个油接口通过内嵌在模具本体内的管道连通并构成一组导油通路,数组导油通路通过外置安装在相应油接口上的油管串接并连接一台模温机从而构成一个油路循环,每个油路循环位于模具本体内的部分形成一个控温区,所述模具本体内设有不少于两个控温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接口与油管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控温区内均设有热电偶传感器,所述热电偶传感器安装在模具本体内的镶块中,所述热电偶传感器与模温机的控制单元信号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构成所述每个控温区的导油通路的相应油接口位于模具本体的同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模温机有两台,所述模具本体内有四个控温区,每两个控温区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一台模温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模温机和多组导油通路构成油路循环,从而在模具本体内形成不少于两个的控温区,由不同的模温机运恒温油至各自对应的控温区内对模具及铸件进行恒温加热,当铸件变形时,可以通过调整各控温区的温度差异来控制铸件的冷却收缩,减少铸件的变形,保证铸件的铸造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控温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控温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镁合金车门压铸模具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上的左侧和右侧设有若干个油接口2,每一侧的其中两个油接口通过内嵌在模具本体1内的管道连通并构成一组导油通路,其中一个油接口作为入口,相对应的另一个油接口作为出口。在本实施例中,每三组导油通路通过外置安装在相应油接口上的油管3 串接并连接一台模温机从而构成一个油路循环。在油路循环中加入恒温油后,每个油路循环位于模具本体1内的部分即形成一个控温区。根据产品的形状特点,本实施例中的模具本体1内设有四个控温区,分别位于模具本体1内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的位置。为了控温区及油路循环的合理布置,构成每个控温区的导油通路的相应油接口位于模具本体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模温机有三台,分别为第一模温机5、第二模温机6和第三模温机7,其中,模具本体1内左上和右上的两个控温区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在第一模温机5上,该两个控温区的油路走向为图中虚线部分,左下和右下的两个控温区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在第二模温机6上,该两个控温区的油路走向为图中细实线部分。同时,图中粗实线部分为模具本体1中的套板部分的油路循环,该油路循环连接在第三模温机7上。
在铸造开始时,模具本体处于室温状态,油路循环都是给模具本体加温,一直加温到设定温度,这能快速提高镶块温度,在镁合金压铸中,能减少热模时间;在压铸过程中,往往水尾位置温度较低,但通过恒温机的加热,使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温状态下,有利于填充成型,减少冷隔;当产品出现较大变形时,可以通过不同控温区的温度差异,改变铸件的冷却收缩,减少铸件的变形,保证铸件的铸造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30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熔炉空气预热系统
- 下一篇:隧道窑烟道余热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