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1102.9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5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三宅照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08 | 分类号: | F01N3/08;F01N3/20;F01N3/24;F01N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如下所述的内燃机:在内燃机排气通路内,配置有当废气的空燃比为稀空燃比时吸留NOx,如果废气的空燃比变为浓空燃比则将吸留的NOx释放的NOx吸留催化剂,并且在NOx吸留催化剂上游的内燃机排气通路内配置烃供给阀,在应该从NOx吸留催化剂释放SOx时使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间歇地成为浓空燃比,作为用于使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成为浓空燃比的浓空燃比控制,使用了在气缸内生成浓空燃比的燃烧气体的缸内浓空燃比控制和通过从烃供给阀供给烃来使废气的空燃比成为浓空燃比的排气浓空燃比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应该从NOx吸留催化剂释放SOx时,即使在将NOx吸留催化剂的温度维持为600℃以上的SOx释放温度的状态下也需要使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间歇地为浓空燃比。该情况下,如果采用缸内浓空燃比控制作为用于使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成为浓空燃比的浓空燃比控制,则由于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所以氧化反应被削弱,因此NOx吸留催化剂的温度降低。与此相对,如果使用排气浓空燃比控制,则从内燃机排出大量的氧,由于被供给的烃与这些大量的氧反应,所以NO混吸留催化剂的温度上升。因此,在该内燃机中,通过在NOx吸留催化剂的温度降低时使用排气浓空燃比控制,在NOx吸留催化剂的温度上升时使用缸内浓空燃比控制,来使流入NOx吸留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间歇地成为浓空燃比,同时将NOx吸留催化剂的温度维持为SOx释放温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092A
然而,缸内浓空燃比控制通过向燃烧室内供给追加的燃料来进行,此时被调整成内燃机的输出转矩不变动,但实际上如果进行缸内浓空燃比控制则内燃机的输出转矩变动。即使内燃机的输出转矩如此地变动,在车辆高速行驶时、或变速器的齿轮位置位于高速侧齿轮位置时、即变速器的变速比小时,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变动被从路面接受的振动、周围的噪声抵消,因此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变动不会给搭乘者造成不舒适感。与此相对,在车辆以低速行驶时、或变速器的齿轮位置位于低速侧齿轮位置时、即变速器的变速比大时,由于从路面接受的振动、周围的噪声变低,所以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变动不被抵消而传递给搭乘者,因此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变动会对搭乘者造成不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为浓空燃比时不对搭乘者造成不舒适感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在内燃机排气通路内配置排气净化催化剂并且在排气净化催化剂上游的内燃机排气通路内配置烃供给阀,在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废气流通表面上担载有贵金属催化剂并且在贵金属催化剂周围形成有碱性的废气流通表面部分,排气净化催化剂具有当使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的烃的浓度以预先决定的范围内的振幅以及预先决定的范围内的周期振动时对废气中含有的NOx进行还原的性质,并且具有当使烃浓度的振动周期比该预先决定的范围长时废气中所含的NOx的吸留量增大的性质,在该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作为用于使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成为浓空燃比的浓空燃比控制,能够利用在气缸内生成浓空燃比的燃烧气体的缸内浓空燃比控制和通过从烃供给阀供给烃来使废气的空燃比为浓空燃比的排气浓空燃比控制,在应该使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为浓空燃比时,当车辆的速度低于预先决定的速度时,如果能够进行排气浓空燃比控制则进行排气浓空燃比控制,在应该使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废气的空燃比为浓空燃比时,当车辆的速度大于该预先决定的速度时,如果能够进行缸内浓空燃比控制则进行缸内浓空燃比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11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