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1450.6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8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诚一;寺泽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8 | 分类号: | B62D1/18;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位置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此发明涉及用来对应于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对转向盘的高度位置、前后位置进行调节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41所示,机动车用转向装置被构成为,把转向盘1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对1对转向横拉杆4进行推拉,把转向角赋予到前车轮。转向盘1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沿轴向插通到圆筒状的转向柱6中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6。而且,转向轴5的前端部通过万向联轴节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相连,中间轴8的前端部通过另外的万向联轴节9与输入轴3相连。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组装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在转向柱6的前端部,作为赋予辅助力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10被支撑在壳体11上,该壳体固定在转向柱6的前端部,电动马达10的输出扭矩(辅助力)通过设置在壳体11内的齿轮单元等被赋予到转向轴5上。
在这样的机动车用转向装置中,通常,组装有用来与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相对应地调节转向盘1的高度位置、前后位置的位置调节装置。在图41所示的现有结构的场合,壳体11的前端部通过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倾动轴13能进行摇动位移地支撑在车身12上。而且,转向柱6的中间部靠后端的部分,在被构成支撑托架14的沿宽度方向分离开的1对支撑板部15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支撑托架14支撑在车身12上。在转向柱6的中间部靠后端的部分的下表面,把变位托架18设置在被1对支撑板部15夹持的部分。另外,所谓“宽度方向”是指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宽度方向。而且,“前后”是指车身的前后。
在1对支撑板部15上分别形成有以倾动轴13为中心的圆弧状且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上下方向长孔23。而且,在由变位托架18的一部分与上下方向长孔23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位移侧透孔(通孔)27。另外,在图41所示的结构中,由于组装进了不仅能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而且能调节其前后位置的倾动、伸缩机构,因此,位移侧透孔27为沿转向轴5及转向柱6的轴向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进而,转向轴5及转向柱6分别为能够伸缩的结构。调节棒24沿宽度方向插通到上下方向长孔23及位移侧透孔27中。进而,通过在调节棒24的根端部设置锚固部(未图示),而且,在调节棒24的端头部设置调节杆(未图示),从而,构成根据调节杆的摇动对1对支撑板部15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进行扩大和缩小的锁定机构。在进行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通过把调节杆朝规定方向摇动,来扩大1对支撑板部15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在此状态下,能够在调节棒24于上下方向长孔23及位移侧透孔27内运动的范围内,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把转向盘1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后,只要把调节杆朝相反方向摇动,使1对支撑板部15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就可以把转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作为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更具体的结构,在日本特开2011-121443号公报中,记载了图42~图45所示的结构。在此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也具备倾动、伸缩机构。转向柱6a被构成为,通过使后侧的外柱16的前端部以能沿轴向位移的方式与前侧的内柱17的后端部嵌合,从而使全长能够伸缩。而且,外柱16的前端部为带缺口的圆筒状,其直径能弹性地伸缩。通过加减把外柱16的前端部从宽度方向两侧进行夹持的力,能够使外柱16的前端部的内径扩大和缩小。转向轴5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6a的内径侧。转向轴5a也被构成为,通过外轴19与内轴20的组合,而使全长能够伸缩。
电动马达10a及壳体11a结合固定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壳体11a通过在上部被插通到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管21的、相当于倾动轴13的螺栓(未图示),以能摇动位移的方式支撑在车身的一部分。而且,在转向柱6a的中间部配置了支撑托架14a。支撑托架14a分别由钢板等具有足够强度及刚性的金属板制成,通过彼此焊接等进行结合,由安装板部22及1对支撑板部15a、15b构成。安装板部22,以能够根据伴随二次碰撞受到的冲击载荷朝前方脱离的方式,通过车身侧托架结合支撑在车身1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14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