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交换阀装置和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8371.8 | 申请日: | 2013-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5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S·霍斯特曼;马格努斯·松德斯滕;乌尔夫·格兰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9/02 | 分类号: | F01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供内燃发动机用的气体交换阀装置。本发明还涉及根据其它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气体交换阀。
背景技术
内燃发动机的气体交换阀大多通常由旋转凸轮轴操作,而且已知的还有液压操作系统。液压阀打开系统特别用于大型内燃发动机中,其中他们能够提供的益处在于可变的气体交换阀打开和关闭正时。机械阀和液压阀打开机构通常都笨重并且在气缸盖上方要求大空间。还需要大的阀弹簧以便能够快速关闭气体交换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内燃发动机用的改进的气体交换阀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定特征由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给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内燃发动机用的改进的气体交换阀。根据本发明的气体交换阀的特定特征由另一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给出。
根据本发明的气体交换阀装置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气体交换管道与发动机的气缸之间的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气体交换阀,该气体交换阀包括阀头和阀杆、用于对液压流体进行增压的增压室、突出进入增压室的往复运动活塞、围绕气体交换阀的阀杆布置的收纳室,以及用于将增压室连接至收纳室的液压流体管道。活塞表面被布置在收纳室中,与阀杆相连,以便打开气体交换阀。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活塞表面,该第二活塞表面被布置成与阀杆相连并且暴露于气体交换管道内的压力以帮助关闭气体交换阀。
由于用来打开气体交换阀的设备是围绕阀杆布置的,所以根据本发明的结构非常紧凑。液压流体还润滑了阀引导件和阀杆。因为设置了暴露于气体交换管道内的压力的第二活塞表面,所以可以采用较小的阀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气体交换阀包括阀头和阀杆以及活塞表面,该活塞表面与阀杆相连,并且压力能作用于所述活塞表面以便打开气体交换阀。气体交换阀还包括第二活塞表面,该第二活塞表面被布置成与阀杆相连并且可暴露于气体交换管道内的压力以帮助关闭阀。活塞表面可以位于围绕阀杆布置的突出部分的端部。突出部分可以是与阀杆一体的部分,或者是围绕阀杆布置的套筒。如果突出部分是套筒,则它可以由与气体交换阀的其余部分不同的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气体交换阀装置中,第二活塞表面被布置在气体交换管道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装置包括围绕阀杆布置以用于关闭气体交换阀的弹簧,并且收纳室布置在弹簧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增压室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直径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装置包括将增压室的第一部分连接到第一气体交换阀的收纳室的第一液压流体管道和将第二部分连接到第二气体交换阀的收纳室的第二液压流体管道,并且活塞包括用于对增压室的第一部分内的液压流体进行增压的第一压力表面和用于对增压室的第二部分内的液压流体进行增压的第二压力表面。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压力表面被布置于活塞的端部,并且第二压力表面是布置成与活塞的端部相距一距离的肘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对于每个气体交换阀,装置包括一个增压室和一个活塞。
当气体交换装置为每个气体交换阀都配备有对液压流体进行增压的单独设备时,等量的液压流体可以被同时供应给每个阀。因此阀同时打开并且每个阀的阀升程相同。
增压室可以被布置在例如气缸盖内。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进气阀和排气阀。往复运动活塞可以由旋转凸轮移动,但也可以使用其他设备来驱动活塞。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交换阀装置。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气体交换阀装置,其具有关闭的气体交换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内燃发动机用的气体交换阀装置。发动机可以是例如,作为船舶或发电的电厂的主要或辅助发动机的大型内燃发动机。发动机可以包括任何合理数量的气缸,并且每个气缸都配置有自己的气缸盖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未经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3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